曾国藩传读后感6篇

时间:
Surplus
分享
下载本文

优秀的读后感是我们理解他人观点的途径,扩展了视野和思想的边界,通过分享读后感,读者能够与他人建立联系,共同探讨书籍中的思想与情感,促进阅读交流,以下是高中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曾国藩传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曾国藩传读后感6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1

这本书的封面有一句话:“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迁之道”,这也是我看完这本书后一个最大的感受。

不过我觉得这个“升迁”应该是指他思想的升迁,格局的升迁,能力的升迁,而不是官位的升迁。因为纵然曾国藩最后官位做到很高,纵然他大悔大悟后的为官风格是和光同尘,纵然他确实很在意关系家族声誉的,官位的大小但这绝不是他的目的,而是他做为国为民的大事的手段。因为这中间有太多的挫折和不容易。

了解完他的经历后,不得不感慨,曾国藩这个人,他太坚韧了。从平凡到不凡,他好像早就想好了要用一生的时间。而且他让我感觉,他能做到的,只要通过努力,我肯定也能做到。就像他当初立志学做圣人的时候在家书中说的那样,他说:“原来范仲淹、韩琦那样的大政治家和司马迁、韩愈那样的大文学家也不是高不可及。如果我们切实努力,一步步踏实用功,也可以达到他们那样的高度。”

十来年五次科举不中,22岁的时候第六次科举院试被悬牌批责”文理欠通“,他苦苦反思,把自己的文章和别人的同题文章逐股对比,终于像打通了关节,悟道怎么写文章,才能表达自己的真见解、真感觉,把道理讲通讲透,终于在第七次考取秀才;刚到北京的他是那么普通,甚至那么不如别人,小地方出来,土里土气,见识短浅,观念鄙俗,但是当他意识到后,除了自卑和焦虑,他付出了行动,他如饥似渴的读书,他把交友当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他向倭仁学习记日记,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咸丰七年,他被拿掉了兵权,蛰伏在家,除了郁闷痛苦,他仔细回忆过往种种,写信给朋友让他们给自己提意见,他意识到这么多年处处碰壁,除了外部原因,自己的性格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然后再次出山的曾国藩更谦和了,更能委屈求全了,他更和光同尘了……

这一件件都在告诉我们曾国藩永远都不会放弃,他是一个长期主义者,他有耐心,有毅力,他持续精进,坚持打磨;他是一个终身成长的践行者;他告诉实践告诉我们:“在修身起始阶段,重要的是猛。在进行阶段,更重要的是韧。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关键是不能放弃。”而现实中的我们往往在经历一次失败后就想放弃,我终于知道,想要一点一篇文章,本来就是需要无数次修改的,所以不要怕麻烦,麻烦往往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曾国藩刚开始记日记的时候也跟我们一样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但为了写好日记,他把他的日记抄写给他的亲人朋友老师们看,让他们监督自己,因为一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总有盲点。他说“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最后一句很好理解,前两句我最近才有所领悟。反观自己这么多年走来没有做成什么事情,一方面是因为不自律,没有恒心,易放弃,另一方面就是“太佛系“,逼自己还不够狠,然后用佛系掩盖了自己的无能。我害怕冲突,害怕社交,把自己藏在一个厚厚的壳,以为这样就安全,其实不然,所以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像学习曾国藩严格管理自己,正面自己的欲望,用努力个汗水换来自己想要的生活。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2

曾国藩生于清代,早年的他并不聪慧,命运多舛。但他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晚清重臣。他的智力虽然不如别人,但他时刻检省自己。一点点努力,坚持了几十年。对后代的,曾国藩也是如此。连一个有些愚笨的人都能靠自己的努力成功,我们这些人有什么借口不勤奋呢?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走捷径,一定要脚踏实地。

在曾国藩平叛有功后,被升为了二品大员,但他却保持低调谦虚;在满朝文武都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时候,曾国藩却在学习西方的知识,为晚清中兴做出巨大贡献。谦虚,让我们不断进步,不因为自己取得了一点成就而沾沾自喜,目中无人;谦虚,让我们不断进步。“满招损,谦受益”,谦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曾国藩虽为晚清重臣,但他认为“穷”乃“善身”之道,并以此后代。如果一个人或一个家庭不懂节俭,最终一定会走向败亡。就像我们不能互相攀比鞋子,书包等。应该一切从简,好好学习。不然会因为攀比而变得荒废学业,一天到晚只关心物质。要勤俭自律,在物质生活上主动跟贫寒之士一样,能做到这些的人,将来就有可能成大器。

曾国藩之所以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是因为他知道“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的道理。我们也要学习他勤奋,谦虚的优点,一点点的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但是也不要过度的去谦虚,过度的谦虚会让人失去很多锻炼的机会。

有些人读了这篇文章后可能会认为,“那我一定要成为第二个曾国藩”之类的,却不知道有些东西不要过度地去追求,过度的去追求,也是一种“奢”。不需要做得像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那样,只要去尽自己所能就好了。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3

延展书信,逾越千年共话

封封家书,诉不尽愁绪,道不尽思念,述不尽真理。

延展书信,窥得字里行间满是深情。从修身、读书、治家、为官到养生之道,曾国藩苦口婆心,将关心、期许、欣慰和无奈都揉进字里行间,只望兄弟,子孙,后世之人以此为真理,认真践行,继而成人成才。曾氏家书又是一面镜子,真实折射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由这些书信,可窥斑见豹地探索曾氏一生之行为思想,从中感受到清朝末年的政治风云变幻和他仕途春风得意背后的感觉。

如果将曾公的一生分为京宦生涯、窘困的团练大使、人生巅峰和余晖残照四个阶段,则每个阶段所写的家书都有相应的时代烙印。既有顺境中的心安,又有逆境中的感悟。但即便在不同的阶段,其家书的深情仍不断延续,在内容上也有共通之处。

整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曾公对治家理念的阐述和诠释。曾国藩寒窗苦读数十年,从军十余载,备受艰辛,深谙名誉、地位、家业的'来之不易。在目睹达官显宦家庭子女的无所事事、困守祖业、挥霍无度、不思上进后,在子侄读书、做人方面可谓费尽心机。他依据封建传统文化,独创了一套治家理论和方法,从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言传身教,谆谆教诲。而这一切,也多亏祖父和母亲的教诲,因为他们的以身作则,才为曾国藩的思想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兴家在勤、敬、和三字”、“早起、有恒、厚重为最要紧之物”、“望家中子弟戒骄戒惰”、“应当专心读书,不可从军从官”等家训无不流露着曾国藩对子孙的殷切期望。其中,“应当专心读书,不可从军从官”表现了曾公不同于他人的思想。曾国藩认为荣华富贵都是身外之物,短暂易逝,唯有诗书学识才能永恒。因此他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专”于学识而放弃从军从官的念头。这对于现代人而言,或许这还是过于理想化了。若要立足于社会,我们不仅要丰富自己,更要为自己的人生打拼,而这一切都需要建立于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并且做官从军并非只为钱财,国家的发展需要有更多人才投身政界和军事领域从而实现复兴,保家卫国。此外,曾国藩一生都在强调弟子们应力戒傲惰,勤勤恳恳。迄今为止,这样的劝诫仍是我们需要延续的优秀文化传统。

俗话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齐家之前,最为基础的还是完善自我。在修身之道方面,曾国藩有着诉不尽的感悟。是遇牢骚愈发之时的反躬自省,是顺境时的居安思危,是为人处世的戒骄戒躁,是适意之时的尽心竭力,是治事之外的豁达冲融……一条条训诫,是曾公历经世俗磨难的智慧结晶,是曾公对后辈的拳拳深情。

尽管曾国藩离我们的时代已有一百多年,但是他的绝学仍不过时,它们仍是我们在这个时代走向成功、走向卓越的智慧来源和处世瑰宝。“精神愈用而愈出,智慧愈苦而愈明。”作为21世纪的弄潮儿,我们理当谨记劝诫,成就更好的自我。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4

曾仕强的文字和语言,深入浅出,鞭辟入里。下面说一点点个人拙见

他的解读里,指出了我们对自己文化的很多误解,包括“道德”“”“教化”“变与不变”“创新”“明哲保身”等等概念,对我们当今的不少错误想法进行了纠正。非常值得一看。尤其是讲到中国的语言,怎么讲都对,都能讲出道理来,正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我们要对别人的话,书上的文字保持高度警觉和敏感,要学会正确判断,更要正确表达。

我们做学问,学什么呢?其实不仅仅是现代所说的学业,更主要指古人成圣之学,济世之学,经国之学,为人之学。而直接读古书,有时候不免让我们感到为难,为什么?因为时代变迁,古人都能理解的话语,变成书面语言,经国几千年几百年的变迁,或者是有些地方方言的差异,导致我们读不懂古书,看不懂古文。有两个途径,一是扎扎实实学习中文系,尤其是古文学和古文献学的.方法,读古书——借助《诸子集成》,借助各种丛书如《儒藏》《道藏》《子藏》等等,集释集解等等,正如本文作者所说,要学习,更要学对,只有选择好的读本,才能学对。所以,请书友们选择好的书来读,看准出版社和作者,这可以请教身边的有学问的人,尤其是读过文史哲专业的一些文科优秀人才。二就是读像曾仕强这样的学者的书,他们对古籍研究透彻了,把握了古人思想的体系和精髓,我们借助这个途径来作为入学门径,能省去不少麻烦,少走很多弯路。如此的学者文人有很多,比如南怀瑾,比如华杉等等。

但是,不管是古人,还是现在学者的解读,不可全信,关键是要用理,天理人情事理物理来验证,而且要在实践中验证,千万不可盲从,不管你是孔子孟子还是北大复旦浙大的知名教授,我尊重你们,我更尊重真理。

另外,以后要开始着手读《易经》了,我赞同曾老师的话,越早读越好。还有,再读几遍《三国演义》。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一定有值得学习之处。如果我们一直瞎忙碌,乱转悠,表面上看似乎有所得有所成就,如果不去多读经典,多思考经典,最终,还是不能达到,我们每个人本来就可以达到的圣人境界。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5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一生恶名与荣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之贼”、“曾剃头”的恶名。他作为一位儒丈,却能善始善终,成为时人推祟的处世圣人,他家族兴旺,成为了每个成功者争相效仿的楷模;他作为一位完善的成功者,给后人留下了用之不竭的人生经验。换句话来说,曾国藩在近代中国是一位影响力很大的人物,他的人生,他的智慧广为流传,乃至于他已经成为现代人必知的品牌。

青年毛泽东对他这位有名的老乡评价甚高,历数古代帝王无赞语,独服曾文正公,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之为“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梁启超曾惊叹:“如无曾文正毅力,必为失败之人”。这些都归于曾国藩一生中的十三套学问中能流传后世的一套——《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最有影响力的100封家书中,每篇都是脍炙人口,每句话都耐人品味。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其中一篇——对其弟们劝学的之道。简述了:读书之道,早上知道了真理,到了晚上就是死了也无遗憾,要做到这点,十分不容易。闻道,必须是真的理解了,而且非常信奉,我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心中已经没有把握,有怎么能闻道呢?

“唯学问远过古人,乃可评讥古人,而等差其高下”。学问之道,不可轻率地区评价或讥笑古人,只有在堂上的人才能评判堂下之人的曲直是非。而现在那些讲理学和汉学的人,动不动就贬评汉唐儒家,这都狂妄的不自量力的陋习。善于学习的人应该对古人的书籍,逐一品读,不能妄加评论。只有学问远远超过了古人,才可以讥评古人,排列古人的高下位置,才是学问之道。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对于《曾国藩家书》的博大精深,精妙绝伦的语录,本人虽是浅读,但却收益良多,让我也懂得了生活学习之道,时刻谨记:为学之道,最要虚心。

曾国藩传读后感篇6

有句话说:“若觉中年无作为,劝君重识曾国藩。”要我说学知识不问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记得第一次翻开《曾国藩家书》时,还是17年的一个盛夏,最近实在书荒,不由得再翻起这本收录了半个圣人的书信故事,更得来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随记一下在书中得来的感悟。

曾国藩说:“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为别人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小缺点,而忽视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优点,也不要因为与他人有了一些小过节就忽略了别人曾经帮助过你的大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

这两句话都是告诫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些小错误,一点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与你产生了一点小恩怨以后,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带给你的恩惠。

?礼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看重一个人于是发现了他身上更多的缺点,因为厌恶一个人最后反而发现了他身上不少的优点。

所以说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一定不要凭第一感官去定义一个人。而是要深入了解以后客观、公正地看待他的缺点和不足。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从古至今,没有什么成就的人唯一“懒”字罢,不管你学识多高,家境如何,懒惰的人,终成不了大事。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有大才大识的人,最后失败无非是因为一个“傲”字,这种人自认高人一等,不懂谦虚,最后昙花一现,消失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

刘邦有一次问韩信:“你说我最多能带多少兵?”

“主带兵无非十万尔。”

刘邦又问那你带兵能带多少?

“多多益善。”

不久后,韩信被杀。

不能否认韩信是有大才之人,后世也尊称他为兵家四圣其一,但是落的个不能善终的下场,也并非就不是我上面所述之因。

很多名家评论说中国有四个半圣人。

孔孟朱王四大圣,唯曾国潘只占了半个,因为他没有创立自己的理论,他所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以前面四个圣人为标杆,自身奋进。

依我拙见,曾国潘一生勤,仁,义,知世故,懂进退,已是我们后生学习之典范,称圣与不称圣又如何。

圣人多半是被神话出来的,但是圣人能被称圣,自然是他们的思想,言论,行为值得被后人所习,他们的精神,故事,形象能够被立为标杆。

再次拜读过曾国潘家书之后,更感慨还有太多修身立德的真理,为人处世的事故值得我们学习,此书在中华五千年凝聚文化下面也只是冰山一角,古代人讲究修身,立业,现代人都是立业,修身,更何况太多人立业后不修身。

只是如今社会又有几人能舍弃手中之物平静下来与这些白皮黑字作伴呢?

如果你尚且年少,不如多花点时间读点书吧,修好身再立业,事半功倍!

曾国藩传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我的同桌传作文5篇

我的父亲传作文7篇

童年6章读后感6篇

读后感关于名著的读后感6篇

读后感匆匆读后感优质6篇

《柳林风声》读后感400字_读后感参考6篇

范文读后感五年级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读后感或观后感作文6篇

藤野读后感6篇

读后城南旧事读后感6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4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