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教案有助于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激发学习的热情,一份全面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整合多种教学资源,提高效率,高中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传统文化的教案推荐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传统文化的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
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2、作家、作品简介:
3、具体讲解:学生自由朗读。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试用诗歌鉴赏方法。
4、检查初步感知和独立思考效果
准备课堂练习本,思考问题:
(1)“无题”有几种情况,你以为何种在鉴赏中更重要?
(2)从“丝”的注释看,该句用了什么修辞?
(3)三、四句一起表达了什么情感?
(4)解释“晓”的意义,注意“鬓”的音、义。
(5)“蓬山”是目的地,还是出发点?(注意句式倒装)
(6)“殷勤”意义(古今异义)
5、学生讨论、核对,检查自读习惯,反思学习方法。
6、选生讲,教师补充。
(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无题:《诗经》、乐府诗很多;说无题,真正的“题”是什么?文章写的角度,前四句是……,5、6句是……,用了什么手法?与杜甫的什么句子最相似?)
7、请大家分组讨论:
(1)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
(2)如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3)学过这首诗后,你对诗中的爱情是怎样看的?也可以谈谈你心目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发言。
8、赏析参考资料:
9、欣赏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感受意境。背诵全诗并要求会默写。
传统文化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同学们对端午节的印象只是吃粽子、挂香包、看划龙船,从来没有深入去认识端午节,本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的去认识端午节。整个活动设计先从端午佳节的习俗切入,让学生去寻找端午节的起源故事,动手做香包,以及认识端午节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进而让学生在吃粽子之余,关心一下自己,如何让自己吃得更健康,在看划龙船之余,也能体会一下团体同心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赛龙舟录像、有关端午节的诗歌
活动过程:
一、全体立正、各小队整队。
二、各小队长向中队长报告人数,中队长向中队辅导员报告人数。
三、出旗、奏乐、敬礼。
四、唱队歌。
五、活动开始:
(一)端午奇缘话习俗。
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跟端午有关的知识和风俗都可以说,可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那么,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3、学生生动地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各种起源故事附后)
(二)外来学生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的习俗。(班上7位外来学生)
(三)观看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同学们,你看过“龙舟竞赛”吗﹖端午节龙舟竞渡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体坛盛事!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腐败而投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
龙舟竞渡可说是端午节的高潮。龙舟长x米多,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现在,我让我们一起加入这一行列。
(播放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看了刚才的录像,想谈谈自己的想法吗?
队员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辅导员讲话:
同学们,今天的活动搞得非常成功,在此向你们表示祝贺。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对信息、资料的搜集能力。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近距离接触了端午节,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老师相信今年的端午节大家一定会过得特别有意思。到时候我们再一起来包粽子,表达一份我们对屈原的怀念。
传统文化的教案篇3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清明节的习俗,懂得用文明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2、通过活动,对清明节有印象。
二、活动准备
扫墓图片(献花、植树、送食)、清明节的课件
三、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小朋友知道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吗?(桃花开了,小草发芽了,小动物也出来晒太阳了,还有轻轻的风)
师:在这个美丽的节日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节日,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2、介绍清明节
师:清明节是个什么样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都干些什么呢?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爷爷奶奶,那你爷爷的爷爷你们
见过吗,他们都去哪里了?(去世了)。他们去世以后,人们非常想念他们,就在每年的清明节去墓地看他们,所以呀,清
明节就是去拜祭死去的亲人,表达对他们的思念。
3、清明节扫墓
到了清明节呀,人们就要去拜祭死去的亲人,你们知道怎样拜祭吗?(引导幼儿说出一些拜祭的方式,如,送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现在的人们是怎样拜祭死去的亲人,表达对他们的思念的。
(1)播放图片
(2)幼儿讲述
(3)教师小结(人们把最美的花献给亲人,有的给他们敬酒,还有的通过植树,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告诉他们你很想念他们)
4、清明节的习俗
通过播放课件,了解一些清明节的习俗。
5、小结,结束
清明节的习俗可真多,有献花、送食、植树、荡秋千、放风筝等。那到了清明节的时候呀,你们可以让你的爸爸妈妈带你们
去扫墓、踏青、春游,并拍下一些照片来带到幼儿园,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过清明节的,好不好?
传统文化的教案篇4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内涵及其意义,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正确看待两者。
过程与方法: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对待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认识。
教学重点: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教学难点: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庞朴,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学者。先后在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任职。曾任山东大学讲师、《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儒家辩证法研究》、《庞朴学术文化随笔》等。
三、出示教学目标:
1.认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内涵及其意义。
2.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正确看待两者。
3.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四、阅读全文,思考为全文的思路列出提纲。
1.引出论题:传统的作用
传统与文化的联系与区别
2.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概念
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3.文化传统:文化传统的概念
文化传统的形成
文化传统的作用
文化传统的'发展变化
4.财富和包袱
五、阅读传统文化部分,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1.传统文化的概念。
历代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2.传统文化的发展有何特点?
有的变为新的内容和形式;有的化为明日黄花;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有的昙花一现,未老先亡。
3.你能分别举例进行说明吗?
对应的分别为:对联,红灯笼;线装书,黄包车;武术,中药;鼻烟壶,阴阳宅。
4.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呢?请用实例进行说明。
(1)发掘抢救。泥人、面人、风筝、刺绣、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
(2)批判继承:孔孟之道、伦理道德。
(3)古为今用:修身克己、中庸之道。
六、阅读文化传统部分,理解什么是文化传统,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
1.文化传统的概念。
简单地说,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2.阅读文化传统的特点、产生及发展,思考中华民族具有哪些文化传统。
(1)爱国主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尊老爱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重视人的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应如何对待文化传统的变化?请分别举例说明。
文化传统的变化:自身发展中的变化,交流中产生的变化。分别为:养儿防老的观念,法制的观念。
七、阅读财富与包袱部分,文章中已经举例说明,你能再举一例对它进行说明吗?
1.财富:周庄、乌镇。
2.包袱:安土重迁的思想。
八、理解写作特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本是较深奥的概念,文章是如何使之易于理解的?
(1)比喻:更形象。“文化与传统”是“蜜蜂和蜂蜜”。
(2)排比:更深入。“制约着……支配着……控制着……左右着……”
(3)文学语言:更生动。较之专业术语更有文采。
(4)论证过程:较严密。
九、对下列各组图片,运用本文有关论述,将每组图片综合起来思考,谈谈你的理解。
十、小结。
十一、作业: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传统文化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我国传统的冬至节,知道冬至的由来。
2、知道冬至是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3、深刻对祖国的认识,知道我国是一个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
活动内容:
1、综合:冬至我知道
2、科学:白天短、黑夜长
3、让孩子知道冬至是冬天真正来临的日子。并了解一些冬至要吃的食物有哪些?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包饺子、喝冬酿酒、吃馄饨忆西施等,让孩子感受到冬至的节气。
附儿歌:《冬至到》
冬至到,冬至到;
南馄饨,北方饺;
暧暧和和吃一碗,保你耳朵冻不掉。
冬至到,冬至到,
敬祖宗,把墓扫;
会亲访友拜老师;平安幸福乐陶陶。
冬至到,冬至到,
这一夜,最长了;
甜甜蜜蜜睡一觉;明天太阳会更好。
传统文化的教案推荐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