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读后感推荐5篇

时间:
Fallinlove
分享
下载本文

一篇有见地的读后感应结合书中理念和生活实际,提出切实的思考,读后感的撰写过程让作者理清思路,同时也能让更多人对书籍产生浓厚兴趣,高中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文化类读后感推荐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文化类读后感推荐5篇

文化类读后感篇1

历史更迭、文化演进,新旧交替的事,总是以严肃又谨慎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似乎,这注定就是一个考验谈话者知识储备和思考能力的话题。直到读了这篇文章,我才意识到,要把一个完整的观点讲完,且是用易懂的方式,一个美丽的故事,足矣。

?寺庙》,表达了余秋雨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关系的观点,不过别担心,这里并非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将心怀好奇的敲门人恐吓在外,相反,不经心瞄一眼,满纸尽是“晨钟暮鼓”“和尚老妇”的清新字句。

再认真地读读,会发现文中开头已经对于“传统”“现代”的区分给出多次暗示。坐落西边的山庙,似日落西山的“传统”;而建在东边的学习,则代表着“现代”,如旭日初升。一开始,这种“传统”和“现代”的矛盾是刺目而略尖刻的,制造出矛盾的一方是“现代”:女教师们对寺庙和信佛老妇的排斥、对和尚“惜生护生”却伤害植物的不屑,都隐隐透露着一点对古板“传统”的嫌弃,对落后“传统”的责怪。

当然,如果只是站在那个时代,一味粗暴地指责“传统”,文章也大大减色了。

看似已经走向尽头的“传统”,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依然保有难以撼动的影响力。不是因为人们不思进取,向腐朽“堕落”,而是正如文中所说,山庙里传来的诵经声,“那音调,能把四周的田野稳稳罩住”。“山庙”,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无声的守护者,连山匪见了庙里的和尚,也不敢造次。山庙所代表的“传统”,总是暗暗牵动着人们的神经,是人们的精神寄托。

“传统”和“现代”各具特色,看似彼此分离,但是各取其长才是归途。因此,接下来的两件事:和尚的诵经声驱使土匪转性、老师们认为“精通现代教育”的李叔同出家,这渐渐地转变了老师们对寺庙的看法,也是“传统”与“现代”的一次握手言和。而到文章的结尾,老师在经历了对“传统”的看法转变后,说了一句:“好了,佛在说,动身吧。”则成为这种文化间交流的高潮——底蕴深厚的“传统”推动了“现代”的前进。

在泛黄的书页上,这是一个美丽的`哲理故事,但作为一个立足于中华民族崭新时代的人,我不能不为这篇文章的远见折服。放眼现实,在曾经落人一等的时代,我们有过对现代文化的狂热追求和对外来文化的崇拜。但当昔日的青瓦红墙被钢筋水泥替代、当千篇一律的电脑字体取代龙飞凤舞的手写书法……我们从盲目改变的浪潮中冷静下来、从扎根千年的泥土中拔根而出,无所适从的迷茫又令我们疑惑不已。最后我们提出:文化自信。

我们将现代电子音像技术和传统民间故事结合,于是有了《大圣归来》《哪吒:魔童转世》的“国漫崛起”;我们将现代媒体和传统国宝结合,于是有了《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国宝热”;我们将现代先进的制衣技术和传统汉民族服饰结合,于是我们有了“汉服复兴”,而那些跳动于街头巷尾的绚丽的颜色和舒适的面料,是在过去极少有甚至没有的……

在这个因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交融的节点,我们才终于切身感受到了1+1>2的惊喜与美好。这时我们若想回头,看看一路我们如何走来,像那些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一样好奇文化的演进,别忘了翻一翻这个美丽的故事——它其实早就将这一切演绎过。

文化类读后感篇2

中华文化,说是人文文化,不如说是自然生态文化,中华文化从长江,黄河,高原点滴累计!在我看来,宗教和时间是让人从热血沸腾的状态冷却下来,因为人有敬畏之心;科学和高速让人从淡然到沸腾,可是却耗废了生态文化!

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感悟最深的是苦,人只有经历过苦才能有沉淀,中华文化,虽说是泱泱大国传下来的精粹,虽然自带文弱书生的软病气息,那也是经历了种种苦楚才积累沉淀下来的!宁古塔的流放文人,敦煌的多灾多难!近代文人巴金等巨匠经历的那场浩劫而涅槃重生!种种苦难,打不垮的压不倒的中国人脊梁!所以坦然面对人生种种苦楚,是祖先传给我们血液中最大的财富,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要怕吃苦的来由吧!呵呵!

以前对于余秋雨,并无甚好感,总觉得青歌赛长上的文化评委,卖弄嘴皮子,和缺乏文化素养的选手卖弄一下。读过北大授课时,感觉他倒是个有学识的人,读后感学问一次,在我看来,就是博闻强记,多读几本书,产生种种感悟而已。当然,看过文化苦旅,感觉就是他读书很多,学识渊博,这本书基本上就是他的考察笔记兼有抒情散文!印象比较深的就是那句话:书和路是分不开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分不开。

我也有点体会:也许任何一个名胜风景,缺乏学识的人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是这处一旦被赋予了文化内涵,那么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更多的是他的历史背景了。看过这本书,依然觉得,学识渊博的人有个共同之处:胸襟广阔。是啊,如果没有广阔的胸怀,何来有容乃大?余秋雨评价中华文化有一点很对,中华文化兴起于长江、黄河、淮河沿线,这些文化自带了中国文人固有的文弱气息。在文化传承中,有一个人物不可忽略,康熙,他的学贯中西,对于学识不偏不倚令人赞叹,这个不偏不倚建立在学贯上,另外他一改文人的虚弱,是个健壮的人,有了健壮的身体,才能让文化进一步升华!健康,健康,我会为之追求的。

文化类读后感篇3

初识《文化苦旅》,还是在七年级背诵表上字里行间的诗意中品会到这本书的魅力,自此,一直未停下追寻的脚步。

终于,有幸读完它。追寻余秋雨笔下的足迹,仿佛游览完全中国的山水人文。不过,我渐渐发觉,我读的仅仅是引人入胜的山水人文吗?不,我读的是余秋雨。他笔下的自己,他对民族历史的解读与回味,他笔下的种种情思和要传达出来的见闻,无不吸引着我,使我梦魂牵萦,回味无穷。

他的笔墨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吸引力,使我对中华文化条条框框的固有思想一次又一次被打破。莫高窟“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苍凉的沙漠不仅仅是望不到边际,天地共色的不毛之地,而是“深得天地之韵律的历史余韵”;庐山不仅仅是高峻的山峰,更是“鸿儒云集,智能饱和的'圣地”;苏州园林不但有小桥流水,还有“清晨的残梦,历史的浩叹”……

对这些只言片语有了深深的共鸣感和认同感,自然就喜欢上了余秋雨先生笔下的文字。正如我喜欢历史,中国的那股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熏陶着我们,我们为何不加以思考和探寻?在我看来,这本书里的散文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加上磅礴而行云流水的文风,在立意上提高了层次的同时,也牵动了读者的心灵。

不过纵观全文,我内心深处的一个问题始终得不到解答——这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他到底苦在何处?是这条探寻文化的漫漫长路孤独又艰辛,还是对如过往云烟般历史的消散的感慨?或许余秋雨也有他的难言之隐,亦或是我年纪尚轻,不能完全读懂这本书。不过我坚信,时间能改变一切,相信自己往后定会寻找到心底的那份答案。

感谢余秋雨先生,文化道路上的旅行仍然漫长,我时刻追随您的脚步。

文化类读后感篇4

书中作者所有的情感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但在所有情感中,我感受到了寂寞。文章本身是不会骗人的。《莫高窟》里,莫高窟从繁盛又渐渐被人遗忘。“整个画面出现了扬眉吐气般的快乐,只能是唐朝。”到“明清时期的莫高窟,已经没有太多东西可以记住。”是文化的辉煌与寂寞。那些不懂得珍惜文化的人终究会遭人唾弃和遗忘,但文化却在寂寞中消失,只剩残骸,没人听到作者对文化的叹惋。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名句也不再出现,阳关的诗人们是寂寞的,当年文化的巅峰变成了眼前的荒凉。西出阳关的诗人越来越少,而阳关终成废墟。作者这样不忍心地让阳关继续寂寞下去。《杭州宣言》,白居易和苏轼被贬,人们毫不知晓大诗人的存在,在寂寞里,他们筑成了今日依旧繁华的苏堤与白堤。

?黄州突围》,名人惨遭的`待遇。苏东坡的优异让人妒忌而疏远,不说舒亶,李定,王珪,李宜之这样心胸狭隘的人,竟让昔日挚友沈括离他而去。苏东坡曾经的半生为朋友而活,而朋友在他最失意的时候,离开了他不能不说,东坡后来的辉煌成就始于黄州,诞生于寂寞。

跳出文章本身来说,在历史中许多人在他成就辉煌的时刻,也无法逃离寂寞。一个人如果要得到什么,那么他必定要付出些什么。我在《文化苦旅》里,体会到了一丝无奈,寂寞的旅途而让余秋雨尝到了真正的文化,真正的“苦”。不知作者是否怀揣着这样的心情去创作这篇文章,但我的内心接收到了这份寂寞。

也许下一次读《文化苦旅》会收到不一样的心情,会产生不一样的观点。但这就是在书中探寻的过程。作文

文化类读后感篇5

这本书放在床头有好长一段时间了,前段时间信手翻了两篇文章看,竟然一发不可收拾。就这样每天读几篇,尽管有时候思绪万千,但每次读完心情都很放松。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撰写的一本散文集。但作者无论是写山水之景,还是叙事写人,他都可以用类似穿越的方式把读者带入进去,一起穿越时空与古人话凄凉往事,一起饱览江河山川美色,一起抚今追昔扼腕叹息…有时令人会心一笑,乐在其中。有时又令人捶胸顿足,不知所措。总之,痛并快乐着。

这本书我也算是花了一些时日读完,记得刚开始读的时候,每天赶着读,心想着这么厚的书啥时候能读完啊。但前两天就要读完的时候,我突然想停下来,又担心读完了没有了怎么办。我常说读到一本好书就像遇到一位知音一样,快读完的时候就像和老友道别,三步一回头,依依不舍情啊!

其实,散文并不好写,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的。散文不仅讲究句子的精美,还要求作者有大量的亲身阅历和大量的词汇去表述发生的事。行万里路方能出一卷书,读万卷书方能成一篇稿。而且,作者还要像观察员一样,站在一定的历史维度高屋建瓴,不仅要把故事完整的写出来,还要能够注入一定的精神诉求启发读者。这大概说的就是散文中的形散神不散吧!

此外,散文还有熨帖心灵的作用。它能够把一些看似平凡的东西点燃,在人们心中燃起一丝希望。又能把一些高深莫测的东西,用几句朴实的语言展现在普罗大众的面前。散文有时候就像一块磁铁一样,它总是试图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拉近人与历史、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又非常克制,不会拉的太近,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美。

写到这,我想到当年读《平凡的世界》的'感受。就是不管你当下的境况如何,读完这本书,你都会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一种力量,一种生活下去的希望,哪怕眼前的路途是那么的艰辛。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读书的力量,散文也会被赋予这种力量。有人讲读书是一件高雅的事,此言不假。

文化类读后感推荐5篇相关文章:

销售类的工作总结范文推荐5篇

赣鄱文化观后感8篇

中国世界文化作文推荐7篇

幼儿园安全类演讲稿推荐5篇

文化员演讲稿推荐8篇

中国文化遗产的作文推荐8篇

后稷文化演讲稿推荐7篇

班级文化建设活动方案推荐6篇

从春节看中国传统文化作文推荐8篇

推荐类的演讲稿推荐6篇

文化类读后感推荐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0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