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的学习中,心得让我们意识到每一次失败都是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人在写心得体会时,容易停留在表面,实际上应深入探讨内在原因,以下是高中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哲学人生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哲学人生心得体会篇1
暑假拜读了台北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傅先生的讲义,被评为“最佳通识课程”,我读了以后觉得实至名归。书中从古至今,兼顾中西方的主要哲学家的主要观点,侧重于人生与文化,以哲学的思辨方法贯穿其间,引经据典,可读性很强,语言通俗。整日奔波于家庭、学校之间的我们,在假期里,借这本书静静地审视一番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一直以来,觉得人生就是一场现场直播,自己描绘的是自己的生活。殊不知,在不经意的生活中包含着如此多的哲学。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学,将是盲目的。学哲学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傅佩荣先生认为幸福、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关怀,有痛苦可以受。
首先,现在就业压力很大,相对于那些奔波于求职而不得的人,自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爱自己的人,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有志同道合的同事,我内心感觉很幸福。
工作能激发活力,养老院将老人分为两组,一组每人负责照顾一盆花,另一组的老人什么事都不做,纯粹是休息养老。在身体状况相似的前提下,第一组老人比第二组老人,平均多活两年。由此可知,有工作可以做,哪怕是照顾一盆花,也会激发更强的生命力,活得更久。
由此想到自己年迈的母亲,今年77岁,四年前,父亲因为身体多方面的疾病,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我很担心,年迈的母亲也会因为照顾父亲而病倒,但是,我发现,每次回家,母亲像以前一样,不断地告诉父亲家里的变化,给他一日三餐,体检显示:母亲的身体很健康。在父亲过完百日后,我把母亲接到了济南,我不忍心让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再为我做什么,我在心里说,让母亲好好休养。一日,小哥来电话称,小妹你的想法太奇怪了,千万别让母亲什么事都不做,母亲身体力行可以做的,都让母亲去做。如果她一旦发现自己什么也不能做,会加快母亲的衰老。果然,母亲第一次独自在院里遛弯回来,开不了门,站在门外怎么也打不开。虽然之前,我们已经演练过很多次,但还是过了很久才打开。母亲自言自语,说,哎,老了,连门也打不开。我听到了,母亲内心的失望。相对于父亲在世时,母亲在家一日三餐,洗洗涮涮,犹能自理。开学后,七点半,我和老公上班,孩子上学,家里几乎全天只有母亲一人,我得想办法让母亲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让她有点成就感。我就让母亲负责照顾家里的小鱼和花花草草,每天给他们喂食和浇水,自己操作按摩垫,不几天,母亲欣喜地告诉我,小鱼长大了,因为坚持按摩,自己的身体很舒服,在花园里遛弯时,看到了藤上挂着几个南瓜,哪里的石榴长得很好。
我想,母亲在这几年里,保持很好的食欲,身体依然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个和自己相濡以沫了一辈子的人需要自己,不管年轻时有多少次争吵,现在,他需要自己,这是支撑母亲的强大支柱。
其次,有痛苦可以受,一个人在受苦受难的时候,难免会怨天尤人,如果一时想不开,甚至可能自暴自弃,走上自杀的绝路。关键在于人生是不断改变的过程,人只要活着就会逐渐老去,在遇到苦难时,激发潜能面对考验,结果增加了自己的专长,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让我想起,上海信息技术学院的邬宪伟校长,他用一句话概括自己不到30岁破格评为教授,最终成为上海名师、全国名师、校长。“凡是能够成为专家或名师的都是在能力边缘的极限上工作后锻炼出来的”,他是因为自己的学生将自己逼到能力极限的边缘。所以,要把握受苦的机会,主动而积极地改变自我,让自己变得不一样,任何一种或大或小的痛苦,都提供了一次让自己提升转化的机会,提升转化的可以是身,可以是心,也可以是灵,生命会变得不一样。
我们不必奢望无灾无难的人生,却要在面临痛苦的挑战时,主动而积极地以改变自我,来展现生命的不同面貌。
哲学人生心得体会篇2
世上的人有的是眼睛看不见,被人成为瞎;有的是嘴说不了话。被人成为哑;有的是耳朵听不见,被人成为聋。海伦·凯勒就是这样一位又聋又哑又瞎的人。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是海伦·凯勒的真实故事。海伦·凯勒刚生出来时,并不是又聋又哑又瞎的`新生儿。她可以说话;可以看见世界的美丽的东西;可以听见从世界传来的美妙的声音。可是出生几个月后,海伦·凯勒突然发烧,而且越烧越厉害,医生都说没救了。可是几天后,海伦·凯勒的发烧不治而愈。但是海伦·凯勒的视力却慢慢下降,直到一天,海伦·凯勒发现自己看不见任何东西时,伤心坏了。海伦七岁时,爸爸妈妈给她找了一位老师——安妮。莎莉文老师。海伦的心情有了新的依靠。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海伦学会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也学会了克服挫折。最终,海伦成为非常伟大的人物
在任何时候都要尊重自己和生命,如果没有生命,会有你自己吗?会有你的将来吗?我们不保护生命,在哪一天,生命被破坏,那会怎么办?生命是来让人们破坏的吗?
我们要保护生命,珍惜生命,才能有我们的将来。你不保护好生命,哪一天,你醒来发现自己说不了话或听不见大自然传来的美妙的声音或看不到大自然献上的美丽景色,你会痛哭不已。因为大自然的美好,你却听不到或看不到,心里难道不悲吗?因此,我问要保护好生命,保护好我们自己,不浪费任何一点点生命。
哲学人生心得体会篇3
中午,阳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让人感到温暖。我放下书,走到阳台,享受阳光。我回头看了看刚才放在沙发上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心想:光真美,怪不得海伦阿姨那么渴望光!
你一定读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海伦·凯勒,她是一个坚强的女作家。通过看她的书,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爱护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虽然海伦只享受了16个月的阳光,但她从未放弃自己。看完这本书,眼泪夺眶而出,我被她深深打动。
我把这本书放在我能看到的地方。每当玩电子产品的时候,我都会看完想起海伦的忠告:好好保护我的眼睛。每当我看电视,把音量调大,就会写作文。想起了海伦,让我想起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给我的警告:好好保护你的耳朵。如果你的听力不好,别人就很难和你交流。你难过了,就会影响到别人。
海伦·凯勒渴望拥有光明。如果有一天,她真的康复了,我想她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看电视玩手机,而是去大自然摸摸银杏树的叶子;听鸟儿悠扬的歌声;爬上山顶,对着远方的风景大喊,闭上眼睛听自己的回声
海伦。更让我吃惊的'是,她虽然看不见听不见,却做了普通人做不到的事,还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学位!是的,海伦·凯勒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同学们,如果你真的被这本书感动了,你应该像海伦一样。凯勒一样坚强勇敢永不放弃!因为和海伦相比,我们享受阳光和鲜花。我们要珍惜现在,好好学习,不辜负青春!
哲学人生心得体会篇4
说句实话,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
这种态度称为“爱智”。作者同时指出“爱智”的原则,“拥有智慧不等于爱好智慧”。爱智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所强调的“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这是否暗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导引、学生自学的认知理论的本源和基点呢?
既然“爱智”是一种追求过程,那么又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去追求它呢?
“最先要指出的就是人的身体。因为人体是物质的,有惰性同时也是软弱的。这种软弱会妨碍人类拥有智慧。比如,有时候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早起,却怎么也爬不起来,这时候会觉得身体实在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身体如此沉重,就是因为它是物质,所以有惰性。又有时候我们很愿意帮助别人,这代表心灵上的美好,却可能因为需要花时间、花力气,所以懒得行动。由此可知,人的身体是软弱的。人应该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教师的重要工作不也包含了督导学生、引领他们走向事物的真善美、远离假恶丑、使学生们的素养日臻完善、成为有健全人格、健康世界观和积极人生观的社会公民。
哲学的三个层次
哲学到底揭示了什么?不同的哲学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属性和客观规律,进而思考人生。。
“哲学”出现在西方古希腊时代,它的原始定义,philosophy,它源自希腊文,叫做“爱好智慧”。三个层次,首先,感受或接受到信息,感知,比较感性,这是感觉。第二,把掌握的信息整合起来变成知识,比如现在的学生们都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是古人无法了解的。但是这种知识是分而不合,每种学科都有不同的知识。第三叫做智慧,融会贯通且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从信息、感觉到知识、智慧是三个层次,到智慧的时候代表完整而根本。所以,谈及人生经验的`全面反省,因为牵扯到反省和根本。人们一定会说这样讲太抽象了,但是它会落实到自身的生命里,所以看任何事情不只会看现在,他一定会看未来、既看现象又洞察本质。教育者施教时不也是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无他,教育规律使然。
比如教育学生上车让座,学生会思考:我现在把座位让给老人家,这个动作我就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让座?因为每个人都有先到先得的权利,毕竟我是先坐的位子。如果教师导入哲学的思想:每个人都会老,也需要别人让座,但是没有人保证你现在让座给别人,你老了别人会让座给你。如果从哲学角度解释这个道理,人跟人相处的时候这个模式是比较合理的,这样做就会心安理得,不但能看到现在,还能想到将来。
下一个要点就水到渠成了。
哲学是对人生经验的全面反省
人生就好象航海一样,如果你没有罗盘,就不知道自己往哪里走。罗盘就是哲学,哲学是对人生的经验做全面的反省。人们可以向哲学家借这样的一个罗盘或者指南针,参考他们思考后的见解,也可以在自己内心里面启发这样的智慧,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他的罗盘,只不过他不一定经过严格的训练或者是适当地去反省而找到。
所以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它没有内容。如果离开哲学的话,人生是盲目的,人生变成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很多时候教师不知不觉的在给学生们说“你要懂人生的道理,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这里就有哲学的含义在里面。所以,人生的智慧,它归结为生命历程中不同的抉择。
书的作者傅佩荣用三句话来描写哲学:第一句,培养智慧,这跟西方的传统很接近。第二,发现真理。因为人常常发现变化的事物,觉得非常迷惘,你就要发现变化背后有没有不变真实的东西。比如道家,道就是最后的真实,让你知道这些变化有来源,有归宿。第三,验证价值。价值不能离开主体,不能离开你我他每一个人。
前面培养智慧,然后发现真理,然后去验证价值。这样就会使生活产生具体的改变,懂得自己往哪里走,就像在航海的时候我有指南针,别人说这个路线不好,但是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选择。人最怕不知道,这样选择是受风气的影响,受别人的影响,甚至是别人的操纵,结果走的路好像很多人都走,到最后不见得是自身愿意走的路。
由此看来哲学是人在早或者晚一定要碰到的题材。在生命的阶段,尤其是遇到重大的转折点、重大的痛苦、罪恶或者是灾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特别需要能不能有一个方向让我知道我这样做是对的,或者给自身这样一个选择的机会,让自身可以改变生命不同的路线。
哲学性的思维:理性的反省
“人当用理性反省经验的时候,才是真正清醒的时刻”。不过,理性思考有时候是很困难的,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也经常因此,一句“明天再说吧!”到最后干脆不想,就是因为实在想不清楚,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复杂的事情发生。
看书到这里,我想,这不正是阻碍我们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吗?我想学习哲学,应该学会用哲学性的思维,来思考这些事,才能更快的解开这些迷雾。
哲学人生心得体会篇5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图书馆二楼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两本看上去就感觉已经有很久历史的书相互依偎,一本已经没有了当初光滑的封面,只有五个不大不小的褐色的楷体字“哲学与人生”依旧醒目,但那字的颜色却使我想起了久经风雨的老树,饱经沧桑而又充满了无穷的生命力;另一本则稍好一些,褶皱的书皮,有几页纸已经早早脱落,书本内部原本的线装本已经松散成两大部分,微卷的页脚提示着我已经有数不清的人翻阅过这本书。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我选择了第二本书。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觉得“这人怎么这么多废话”、“讲半天不知道要讲什么”,可是,我得告诉你,我的的确确是这么个有些啰嗦的人。其实,也不尽然,我只是想用最真实的语气从头到尾记录我对《哲学与人生》这本书的感受,也只是想完完整整的把我自己目前对人生的感悟告诉你而已。读完这本书,我最真实的感受还是——选择做你自己。
书中说“人生活在世上都只是旅客或过客,而不是归人。”这句话确实不错,我们从来到世上,睁开眼,一路走来,看到的,听到的,遇到的,经历的,无论多么悲惨,亦或是多么绚烂,最终留下的,只是那些难忘的铭记在心的片段,而已。而那些或美好或苦痛的时光却是万万不能因为我们渴望它停住脚步就能停下的,最终我们依旧走向孤独,走向死亡。
正如旅行,身在途中,无论沿途的风景多么美妙绝伦,令人心神震撼,我们终究还是不可以长时间驻足,我们或用相机拍下那些美好的`景物,或用铅笔记录下那些感动的瞬间,但,当这些事情一旦结束(一旦发生),我们就不得不再次出发,直至下一个目的地,最后,我们回到暂别的家。
死亡是最终的归宿。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人在路上,走出怎样的风景确实取决于你自己,看你做出怎样的抉择。
是选择做别人眼中的自己,还是选择做真正的自己?生活的中国人,大概选择的都是别人眼中的自己吧,为了适应整个大群体的颜色,遮蔽了自己的内心,选择多数人的选择,买多数人买的东西,说多数人感兴趣的话题,甚至有时会为了多数人那些荒唐而可笑的想法放弃自己内心的良知。
人生就像一场考试的选择题,你无时无刻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而且,一旦选定,就无法更改。可是,人生中的考题却不像考试里的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人的选择都可以是一样的,也都可以是不一样的,有时候看似分道扬镳,可经过柳暗花明,说不定就殊途同归了。而选择,不过是选择自己的路。真正做出选择,依靠的是你的大脑还是你的心,就要看你自己了。
哲学人生心得体会篇6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北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北大学哲学系、所教授傅佩荣所著。《哲学与人生》是傅先生对于哲学真有心得,而且善于作简洁清晰的表达。比如在讲解哲学是“爱智”时,他把“爱智”定义为“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的生活态度,“把“智慧”概括为“完整”和“根本”两个特征,又将“爱智”的“爱”解释为温和而理性的“友爱”,而与狂热的“情爱”、浮泛的“博爱”相区别,令人感到既准确又颇具新意。
重读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让我有种回味和共振的感觉,那种经历后的精炼总结让我孜孜不倦,像是看到自己拍摄的一部人生电影,而主角就是我,其中的行为有些是意气风发,有些是冲动不顾后果,我也因此得到了回味的乐趣,书中也有很多我所未经历的一些,但是有了共振和回味,我相信即使面对未来,我也有拨云见日的功力很多人认为哲学是一些枯燥的为什么,看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就会发现,哲学真的距离我们很近很近,而且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美好,像是我恶魔呢闻到了面包的甜香味。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是一部可以研读的好书。
本书的作者不是以写书为生的专业作家,而是台大的一位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所以此书也可看作是一本教材,又由于它的思想性,还可看作是一本励志书。但它与一般教材和励志书又截然不同,因为那些多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然而此书却全是傅先生个人思想的结晶。对于这样一位思想大师的著作,鄙人不敢妄加评论,只能把我的一点感悟说与大家听。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
哲学与人生中有句话得好,对我影响很大,从中受益匪浅,例如“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带走,故要与人分享。这种分享不单指财务,还应包括关怀,信念,尊重等。”是啊,人本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何必一定要固守自己的东西,封闭自己的心灵呢?这样或许守住了自己的财产,却错失了许多机会,但与人分享后也许就不同了。
“一个人受过教育之后,最大的特色就是:对于许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去做。”这句话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的确,人生可做的事实在太多,其中有关系自己前途和生计的大事,比如学习,工作,也有只涉及当前蝇头小利的小事,比如丢了一块钱,被人骂了一句等,如果把这些小事耿耿于怀,又哪来的时间做好自己的大事呢?
“享乐分为很多层次,若只把享乐定位在身体的,官能的需要,是属于较低的层次,这种享乐的背后实际上是痛苦。较高境界的享乐是内求于已,而非依赖其他因素,因为越是依赖外部条件,这种享乐就越没有保障。”对于这句话,我也是深有感触的。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为了追求一时的感官满足不惜花大量金钱蹦迪厅,泡酒吧,参加演唱会,但很少有人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找出一点快乐,这样,当他们蹦完迪,泡完吧,闹完会回来从事自己赖以生存的工作时就又不得不愁眉苦脸了,以至于许多人因此丢了饭碗甚至于走上犯罪道路或自闭甚至自杀,这又何苦呢?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细细想来,这些话句句皆是真理。此外,还有许多让我所感悟的话,比如“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有什么成就,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人生态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一是珍惜你所有的。前者常在压力之中,后者则可自得其乐。”“如果一个人表现不好就怨天尤人,那么当新的机会来到时,反而容易错过。”等等。这些话无一不能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哲学人生心得体会6篇相关文章:
★ 人生道路作文8篇
★ 人生考场作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