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发现的旅程,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在撰写读后感时,具体的故事情节是我们分析和表达自己观点的重要基础,以下是高中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李嘉诚传读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李嘉诚传读后感篇1
说到李嘉诚,中国世界上几乎没有人不认识他,甚至他在世界上也很有名。他从一个赤手空拳的年轻人变成了令人羡慕和钦佩的亿万富翁。他从一个14岁的穷孩子成长为垄断香港经济的长江工业董事长,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的首富,其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读完《李嘉诚传》后,我学到了很多。在成功的背后,我付出了很多代价,比其他人付出了100倍和1000倍的努力。读完李嘉诚的一生后,我感叹的不是他创造的宏伟基础,而是他勤奋、真诚、勤奋、进取的精神。因为他有这些精神,他今天取得了成就。
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的李嘉诚。日寇占领潮州后,1939年随父母流落香港。12岁被迫辍学谋生。17岁成为一个批发商的营业员,每天工作16小时,由于工作出色,18岁做经理,19岁成为总经理,22岁开始创业。1952年,李嘉诚开设长江塑料厂生产塑料花;20世纪60年代,他参与了房地产,逐渐成为房地产之王。1972年,长江工业上市,1979年收购英资和黄资,成为第一家收购英资商业银行的中国人;1985年收购香港电灯集团;后来,他参与了能源和电信公司。李嘉诚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运营商,拥有亚洲最大的零售集团屈臣氏,率先在欧洲推出3家g手机业务。目前,长江集团业务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员工超过21万人。香港共有9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约70亿港元和280亿港元。和黄是世界500强(财富)之一。
李嘉诚的经历堪称传奇。是什么造就了他的成功?这与他的勤奋、责任感和诚实是分不开的。正如李嘉诚所说:我认为成功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努力工作,不断努力取得成果;第二阶段,虽然有点运气,但不会很多。现在呢?当然也要靠运气,但如果没有个人条件,运气来了也会跑。可见勤奋在每个阶段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关键。可以说,一个人的现在并不代表他的未来,只要他愿意努力工作,努力工作,命运就会改变。
事业成功后,他并没有忘记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作为少数中国慈善家之一,他打破了自古以来为富不仁的说法,各种慈善事业捐赠了8亿多美元。在李嘉诚身上,富贵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他在商训中说,真正的财富,要懂得用你得到的`钱,尽自己的一点义务,还有责任,贵来自你的‘行为。这些都体现了李嘉诚的人格魅力。
虽然成功的案例不能复制,但成功的经验可以学习,成功不是偶然的,成功是有原因的,当然,李嘉诚是一个幸运的人,这种幸运也取决于他自己的努力。特别是这本书可以通过介绍李嘉诚的经历来激励我们找到我们缺乏的品质。虽然光读书是不可能成功的,但他的人生经历肯定会给我们带来勇气和激情,告诉我们一个渴望成就伟大事物的人需要什么……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不仅要不断学习课本知识,努力工作,还要学习做人的道理,真诚待人,懂得回馈社会,做一个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李嘉诚传读后感篇2
李嘉诚曾经说过:只要勤奋,肯去求知,肯去创新,对自己节俭,对别人慷慨,对朋友讲义气,再加上自己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成就,生活无优。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绝不可有贪婪,更不能贪得无厌。
李嘉诚为什么会蝉联首富呢?从他给他儿子的忠告中,就可见一斑。
1、克勤克俭,不求奢华
2、学会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
3、赚钱靠机遇,成功靠信誉
4、耐心等待成功的到来
5、有胆识也要有谋略
6、别人如果放弃,你就要出手
7、懂得用人是成功的关键
8、不要对一项事业情有独钟
9、要时刻考虑合作伙伴的利益
10、肯用心来思考未来与朋友们借鉴,共勉。
他的事业成功百分百靠勤劳换来。李嘉诚在少年时代算过一次命,算命人说他天庭饱满,双目有神,生辰属龙命,保护星乃水星。若勤劳苦干,坚持不懈,将来定会大富大贵。李嘉诚并没有相信什么龙命。而相信了只要勤劳能干,坚持不懈,定有所成,并一直在一生的实践中躬行不辍。李嘉诚不仅身体力行,也常常以此来告诫儿子。
我也学会了“勤能补拙'的道理,像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李嘉诚很爱他的两个儿子,直到今天,只要一提起儿子,那种掩抑不住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但他深知,这也与他当初的谆谆教导有关系,打小的时候,他就告诉两个儿子,勤能补拙,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们也只有从小就要养成俭朴的好习惯,遭点磨难,是为了磨砺我们的意志,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阅历。
一个人最要紧的是,要有中国人的勤劳、节俭的美德。懂得节省你自己,对人却要慷慨,当你赚到钱,等有机会时,就要用钱,这样赚钱才有意义。
李嘉诚传读后感篇3
今天借了两本书,《广西行知书》,《李嘉诚的大局观与细节处理》,一口气两本书都读完了。
先说说读《广西行知书》的体会吧。广西,我的家乡,是一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的地方。书中主要对广西各个城市的旅游景点进行了图文并茂的描述。着重写了桂林,看来桂林在广西的地位还是很高的,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有各种独特的风景。看着那些图片,我仿佛重游了桂林,心旷神怡,想起两年前去的桂林,与作者所写仿佛也是感同身受。当然,我比较感兴趣的还是对我们北海的描写,很佩服作者的细心和深厚的文字功底。她对北海描述写得很细腻,也很准确,有很多是连我也不知道的或者说不清楚的,写得很好。
看这种书,起到放松心情的作用。其实我也蛮热爱大自然的,我也希望以后能够旅行于天下,去领略世界各地独特的风景。这是一种奢望,因为我们很多人都活得很现实,为了生存,我们要工作,还要照顾家庭种种。我觉得,人不能为了生存而失去自由。有时候,我在看待这个社会的时候,感觉我们拼命地学习,无非是把自己锻炼成一个会某种技术的工具,会赚钱的工具。我们只是生存,而不是在生活。为了这种生存,我们有很多的无奈,我们强迫自己要不停奋斗,我们强迫自己放弃很多。但从来没有想过,我们的奋斗是为了什么,我们这样活着的意义有多大,我们要成为真正意义的人还是一种工具。痛痛苦苦读了十几年的书,甚至有些人还读到博士后,最后出来还是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有些还死在工作岗位上。听说邓稼先当年只知道包子是最好吃的东西,其他的食物都不懂什么滋味。当然,他给国家做了很大的贡献,但对一个单纯的人来说,这能叫生活吗?许多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爱因斯坦,其实他们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傻子,如果不是傻子一样的人是成为不了爱因斯坦的,也不会有爱因斯坦一样的成就。世界上很多科学家,特别是数学家都患有自闭症,他们能够成为科学家是因为他们有病。我想说,有些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科学家,你是在诅咒你的孩子得那种病。就拿我们学校的这个所谓的数学正教授来说吧。22岁解答斯塔潘猜想,学校奖励100万,还直接升到正教授,多么神气!其导师候振庭(著名数学家)说,他不喜欢说话,没有朋友,很难跟别人沟通,我们发现很多数学大师都这样,像……和……他们都患有……。你希望自己儿子成为这样的人吗?
扯远了,回归主题。我们人生下来,上帝就赐给我们一个那么好的大自然,我觉得,人应该要热爱生活,成为生活的主宰者,而不是生活的奴隶。我们以后在工作的同时,能够给自己更多一点自由的空间,不说去旅游或者什么,至少能够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才算没有白来一趟。哪怕,就是夕阳西下之时能够停下手中的工作,透过办公室的窗,享受着纯属自然的美。不懂生活的人,取得再大的成功,赚得再多的钱,都是对不起自己的。有时间还是多一点到外面走走,趁着还年轻~
李嘉诚,一个财富的代名词。他有很多的崇拜者(粉丝)。读《李嘉诚的大局观与细节处理》感觉想做一个成功者真的很不容易,既要有大局观又要有细节处理能力。人是要做实事才能够成功的,空头大话的人,就是那夏季的知了,爬到树梢最高处,声噪一时,出尽了风头。毛毛虫却在默默地织茧,等待成蝶。最后夏季一过,秋天来了。知了就没有了,而这时毛毛虫最后却能够破茧而出,实现了自己美丽的梦想。也不是第一次读李嘉诚了,虽然写得神乎其神,这都是因为他成功了。很多都是作者的猜想,说李嘉诚当时遇到一种什么的情况,然后那时他是怎样想的。我想李嘉诚自己都不知道当时他怎样想的吧!作者怎么知道他就看准了世界局势,并且抓住了时机,一步步都像理所当然。这些都纯属放屁。
读书要学会提炼些本质的东西就可以了。至于作者的观点可以不苟同。有时候看到有些人为了某某国家大事争论不休,我觉得很好笑。他们说自己在网上看到人家是那样写的,另一个又说自己看《参政消息》人家是那样写的。反正就觉得自己看到的是正确的,没有一点自己的观点,但是谁也不服谁,他们成了两个不同作者的辩护者,更有甚者会闹到打架。是不是有点无知和搞笑呢?
读这本书,悟到一个道理。人若想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要有恒心,宽容心,还要有诚信,吃得起亏。李嘉诚他真正做到了。这些都是成功的必备条件,他注定要成为一个成功者。至于他做得那么大,我想更多的应该归于时势与幸运。
做个读书笔记,给自己警醒,同时激励自己。
李嘉诚传读后感篇4
很久之前就听说了这位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但一直没有很好去了解他(即使有,也不会像现在深入的理解他,因为人的知识视野是不断扩大的)。然而在那一个下午,在浩如烟海的图书馆里唯独它吸引着我的目光,让我不得不去看它一眼,而这一眼让我迟迟不舍离去,它的句句都能牵动我的内心。掺了,这不会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吧!怎么办,我不看完它心里老有疙瘩,心里慌得很哪!可是我的考试科目还没复习,哪有时间看完它呢?纠结中……于是我跟他协商好见面时间,每天见一次(一天2小时),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不是说作者他夸张写得有多么多么的好,而是我觉得句句都能体现他本身所具有的素质和智慧。这可能也是成功人共有的特征吧!阅读一本书,就如同和人交往一样。书的封面同于给人的第一印象(整体感官),而人的各个器官相当于书的各个章节,然而要想知道它的好与坏,我们必须深入的解读,进入它的内心世界细细品味。
环境造就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活,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主体思想。李嘉诚的祖上正是以诗书传家,李家祖上有一条古训:饿死不经商。所以,李家人大多都是读书人。但是,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迁,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李嘉诚在幼年就跟随父亲李云经逃难到香港,而香港是个商业发达的地方,后来更是发展成世界最繁华的金融城市之一。这样的环境让他从文的心产生了动摇。并且,李云经过早地病逝让他不得不在小小年纪就外出打工贴补家用。在生活压力所迫和外界环境的诱惑下,李嘉诚终于违背了李家的祖训,从事了被家族所不耻的商业,并且绝地而起,终成华人创业的典范。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真正的英才,是在历经磨难之后被锻炼出来的。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失去父亲犹如失去了可以依靠的大山。没有了任何依靠的他,只能独自出门打工,寻求生路。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人才是不会被埋没的。他借他的聪明才智、实干精神,17岁就当上塑料厂的业务经理。他原是一个推销员,他是如何获得成功,成为今天的华商领袖的,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索,深究。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每个人都想发财,都想赚大钱,成大事。但是,成大事的人却是我们当中的极少数。为什么?这涉及到一个眼光的问题。成大事者,他们的目光长远,思维敏捷。他们知道如何用人,如何做人,如何行大义,他们通过自己的率先垂范,为别人树立了榜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人才为自己打拼。在义、利面前,他们懂得如何取舍,在钱财面前,他们懂得如何运用,然而李嘉诚堪称是一个楷模!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做的。
1.勤学苦练打根基。我们都认为一个人成就大业需要的是基本功(指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皮鲁克斯在《成就大业的潜能》一书中说:“成就大业的基点就是一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高度结合,凡是成功者,在这方面都是出类拔萃的。的确,任何人没有素质和能力,要想实现自己的大业,无疑等于空想。
2.坚持到底不放弃。成大业者永不言弃,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要做到这一点,却是非常困难的。换句话说,成功就是对自己一切困难的挑战。李嘉诚说:“毅力是任何赚大钱成大器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正是因为他独立、自信、倔强、永不言弃、永远进取的血性,促使他一步步迈向成功的大门)
3.不断学习善总结。他指出,不会学习的人就不会成功;不会总结的人就难以战胜失败。就是这样,他一直以不断学习和他不断总结的精神督促自己,不断前进,不断进步。
4.宽人严己始长远。他认为,做生意和做人是一样的道理,绝不能贪心。他说:“绝不同意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即使侥幸略有所得,也必不能长久,正如俗语所说,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有太多太多优良品质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接下来看看我和他有没有共同的品质呢(只是想为自己创造一些前进的动力,我怎么能与一个成功者相提并论呢,呵呵~)。李嘉诚成果的品质:勤奋、节俭、良好的信誉和人际关系、独立、自信、倔强、有毅力、有智慧、能屈能伸大丈夫,拥有一颗博大的心。我的品质:勤奋、节俭、良好的信誉、独立、倔强、拥有一颗博大的心,而我缺少的是人际关系(这个是没问题,但社交圈较小,有待提高),缺少自信和毅力,智商相对较低(属于正常人,但情商是可以的哦),能屈能伸一般。只要把我所缺少的品质做到,那我也岂不也是成功者了,不要求百分百的像他那样成功,但最起码也要百分之五六十吧!
李嘉诚传读后感篇5
回家已有一个多月时间了,然而今年回家却没有什么收获,但令人欣慰的是一本《李嘉诚传》还是读完了
很久以前我只会死读书,对书本上的知识不是照本宣读,就是唯唯诺诺的信服,完全没有抱过怀疑的态度,然而今天,随着我知识及阅历的增长,我逐渐才学会了独立思考的方法,读完了一本传记,在这里说说自己一点浅薄的看法。
首先,这本书把李嘉诚的一生都说了一下大概的轮廓,主要客观的描述了李嘉诚的一生,然而作者或多或少在态度上还是比较偏向李嘉诚的,我觉得这本书对李嘉诚的人生只是一个大概的轮廓,这对李嘉诚整个人生只是冰上一角而已,正如阿里巴巴总裁马云所说的一样:如果你成功了,你说的话便成了真理。然而我觉得一个人要成功,就像李嘉诚那样勤劳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但一个人成功永远没那么简单,人都说潮州很精明,李嘉诚的脑子可不是一般人的脑子那样,就单说学英语,他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单说我自己,我英语就学了整整六七年时间,但还是学不会,李嘉诚的毅力更是非凡,就很小的一件事说吧,他每天晚上回家后不管有多累,他都会坚持看书,而且从年轻到老这个习惯从未改变,雷达不惊。李嘉诚的情商也很高,就单说他在茶馆端茶这么小的事情吧,要是我们一般人的话,就觉得这么小的.事情做好就行了,可他不一样,他除过端茶之外,他还会察言观色,所以很讨人喜欢,也很招老板喜欢,他做推销员时,他把那个铝桶专门会推销给整天在家闲着没事的老太太,为什么?因为那些老太太整天没事,只会唠嗑,老太太唠嗑是就会谈及的他推销的东西,老太太会帮他推销,他没有浪费时间,时间都用到了刀刃上,别人功能工作八个小时,他就工作十六个小时,所以他推销的结果是第二名的好几倍,而且他还是新手,这真的很厉害。李嘉诚也很有商业头脑,在他做推销员时,他就将这个区域分成好几个部分,哪个部分是搞销售区,哪个部分是低销售区,他破旧的笔记本上都有详细的记载,这些都是李嘉诚后一些推销书籍上才总结出的推销法则,他也很讲义气,他嘴边经常挂着这么一句话:对己节俭,对人慷慨。当他要离开那个铝制品公司时,他对那个老板说绝不带走以前的顾客,还对老板说了此行业的前景不是很好,他建议要么是放弃,要么是做锁子等其他产业,因为铝制桶将会被塑料桶代替,看来这人真的很讲义气。他的行动力很强,他能抓住机遇,当他开始创业时,他借钱再加上自己的钱总算办起了厂子,要是一般人还在那思考成功还是失败后会怎么样。要是总结李嘉诚身上的成功之道那真可说是千条万条,在这里我就列举自己一点浅薄的心得吧。
“时势造英雄”这句话我不知用在李嘉诚身上是否合适,他出生的时代及家庭的不幸这一切无疑激发了他的潜力,然而一个人成功不仅仅是我们表面看到的这些,还有很多我们背后看不到的,一个人成功之后,我们会将他神化,只会看到他身上的优点,所有缺点都会被优点所覆盖的。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有不当之处,望高人指示。作文
李嘉诚传读后感篇6
李嘉诚,一个商界奇才,万人偶像的名字。
你也许知道他身家不计,叱咤风云,那么,可想了解他成长的历程,是崎岖还是平坦?你或许听说他眼光独到,运筹帷幄,但是,未尝熟悉他投资的风格,是果断还是稳重?
随手翻开那本置之高阁多年,略带微黄的书。扑鼻而来的咸腥味的海风立刻将你卷入那个扑朔迷离的海港……
时间逆流到那个阴森冰冷的夜晚,肃杀的风如同破笼的猛兽,凶残地张开血盆大口,吞噬整个世界。
“ 阿爸,” 少年撕心裂肺的哭嚎震撼狂风骤雨的冬夜。他那学识渊博、忧国忧民、心力交瘁的父亲,因无钱负担昂贵的医疗费而在贫病交加中不幸逝世。这位如花般的少年第一次,第一次血腥地尝到了心如刀绞的滋味。穷!多么痛苦、绝望、侮辱的字眼,简直就是世界上,社会中最残酷、最现实、最苛刻的法律。不!少年发自肺腑的呐喊,“ 我不要穷,不要,永远不要!” 这是一个经受磨难的灵魂的觉醒与挣扎,一个卓越超群的人生的崛起和动力。
香港,以狰狞的面目,虎视眈眈地注视这个乳臭未干的少年。
少年,以罕见的沉着,冷静地默默宣布:
“ 香港,我—— 来—— 了!”
同众多初次涉水者一样,在这个残酷得“ 连骨头渣都不剩下” 的商业社会,李嘉诚也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唯一不同的是,这个倔强而自立的少年从来不对任何人提及,他只是默默忍受着一切,不断告诉自己,“ 这就是生活。”
李嘉诚17 岁从事推销工作,勤奋与创新使他在平凡中独显。别人工作8 小时,按时上下班,他却终日以步当车奔走于大街小巷。他不仅忍受了长时间跑动带来的腰酸背痛,还挤出时间,不忘自修,他的年销售成绩是第二名的7 倍之多。
李嘉诚,就像一块天然的优质铁矿石,在社会的大熔炉里,痛楚地磨砺,同时继续着量变到质变的力量。
1950 年香港的一个夏夜。几个踌躇满志的年青人正在讨论着他们的梦想,人生。在一双透着英气的眼睛里,“ 长江塑胶厂” 展现雏形。开办之初,李嘉诚常常身兼数职,厂长、采购、推销员、技术工,他忙里忙外,不辞辛劳。但是,仅凭这些远不足以在变幻莫测的商战中幸存下来。由于资金不足,设备简陋,次品现象愈发严重,视质量为生命的李嘉诚接受索赔,但代价无疑是惨重的,这使他濒临破产。面对催还贷款的银行职员,威逼要债的原料商,连打带闹的顾客,寻死觅活的工人,李嘉诚似乎感到万念俱灰,前途渺茫。
一如所有苦心志、劳筋骨的仁人志士面对的那样,这是一段难以忍受却必须忍受的日子,而李嘉诚所有的泪水只能抖颤着流向心灵深处。
活!坚持!再努力!李嘉诚重新拿起纸笔,开始研究新的发展方案。他敏锐地嗅到,和平年代,人们对精神需求和审美需要下潜藏的商机—— 塑料花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1957 年,李嘉诚亲自赴意大利学习相关技术,回港后,马不停蹄地组织市场调查、产品研发、规模生产。渐渐地,李嘉诚和他的“ 长江塑胶厂” 被人们所熟知。
李嘉诚如同他的注塑机,日夜不停地工作,那充血的、深凹下去的眼睛,射出愈来愈从满希望的坚毅光芒。
李嘉诚面对纷至沓来的订单,却由于资金问题,无法扩大规模再生产。恰逢此时,一位急需大量塑胶花的外商找到他,但取得订单的条件是有殷实的企业为他担保。李嘉诚深知自己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第二日,两人再次会面时,李嘉诚依然没有找到提供资金的担保人。但是,当他从手提包里拿出8 种连夜赶制的新颖别致的塑料花,并诚恳表示自己的难处和取得这次机会的决心时,精明的外商被眼前这位消瘦的年轻人的执着所感染,决定了合作,还提前交付货款,弥补长江在生产期间的资金不足。从此,李嘉诚在香港塑胶界站稳了脚跟,以石破天惊的力量,走向光明。
这为后来李嘉诚“ 转轨” 土地,实现“ 长江” 港、美、加上市做好铺垫,是他大快朵颐地投资地产的强大后方。
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假设没有儿时那段特殊的经历,李嘉诚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个饱读诗书,学富五车的人;倘若没有“ 单飞” 创业,李嘉诚也许会是一家企业举足轻重的人物,也许会在谋次经济大萧条中下岗;如果没有在如日中天时发现危机,李嘉诚也许会在塑料花上“ 吊死” ,重蹈破产的覆辙。当然,历史不容假设,人的命运还受控于一个更重要的因素—— 自己。因为他是李嘉诚,所以决不满足于一个“ 高级打工仔” ,他向往属于自己的广阔天空,坚信有价值证明价值!
李嘉诚传读后感篇7
李嘉诚是香港首富,但是他却很勤俭,一点也不浪费。
有一次,李嘉诚从酒馆里走出来以后,不小心掉了一枚硬币,那枚硬币掉进了洞里。李嘉诚费了很大的力气,都没有拿到。这时,一名警察来了,问:请问这位先生有什么我可以帮忙?”李嘉诚回答道:“我的一枚硬币掉到洞里去了,你能帮我拿一下吗?”警察听了,心想:他是有钱人,竟然为了一枚硬币大费心思,他是不是有什么毛病呀?想完,警察就弯下身子,捡到了硬币,就把它递回到了李嘉诚的手上。李嘉诚用手擦了擦硬币上的灰尘,放进了口袋里,并从口袋里拿出100元给警察当作谢礼。警察看了看手中的100元,疑惑地问李嘉诚:“你很有钱,但是你竟然因为我帮你捡到一元钱就给我100元,可以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李嘉诚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若我不去捡硬币,它就会从世界上消失。而我给你100元,你可以去消费。我认为钱可以拿去使用,但不能浪费。”警察听了,心里暗暗佩服李嘉诚。
是呀,我们应该像李嘉诚那样勤俭,即使是一元硬币,也不能浪费。
李嘉诚传读后感篇8
最近事情比较多,断断续续地看了差不多一个星期才看完这部书。大量的篇幅在写李嘉诚生意上的成功,甚至细到每一个重量级并购谈判都要浓墨重彩。整部书把李嘉诚写成了一个生意经念得好,钱赚得多,是多年的华人首富外,好像再也找不到什么可读的了。
“贫穷志不移”、“做人须有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大凡成大器者,聪明是其一,重要的还是勤奋。”、“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虽历经坎坷,但从未彷徨。”、“我深刻感受到:资金,它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命的源泉;信誉、诚实,也是生命,有时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等等,好像成功的人都可以这样去叙说。
曾有记者询问他与地铁公司、汇丰银行合作成功的奥秘,李嘉诚道:“奥秘实在谈不上,我想重要的是首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对方无利,自己也就无利。要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这样,最终会为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我母亲从小就教育我不要占小便宜,否则就没有朋友,我想经商的道理也该是这样。”这是大多数中国母亲教育孩子的常识,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俗话说:吃得亏,打得笼一堆。俗话还说:舍得宝来,宝调宝。正是因为没有特别之处,才说明这才是真正的做人之道,做事之道,成功之道。平淡是真,大道至简,说的可能就是这个意思。
李嘉诚还说过:“在20岁前,事业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双手勤劳换来;20~30岁之间,事业已有些小基础,那10年的成功,10%靠运气好,90%仍是由勤力得来;之后,机会的比例也渐渐提高;到现在,运气已差不多要占3~4成了。”
李嘉诚的观点:“对成功的看法,一般中国人多会自谦那是幸运,绝少有人说那是由勤奋及有计划地工作得来。我觉得成功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完全是靠勤力工作,不断奋力而得成果;第二个阶段,虽然有少许幸运存在,但也不会很多;现在呢?当然也要靠运气,但如果没有个人条件,运气来了也会跑去的。”
这两段都与运气有关,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算不如天算。从来没有听说过,谁算计过老天的。在我看来,富豪的运气就是比一般的人要好。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并不是说个人就不去努力了。恰恰相反,我们每一个人所应该做的是“尽人事”这个过程。结果如何我们不必去强求,强求也强求不来,而应该“听天命”。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勤奋不是不可以,但这只是在小富的层面。古人云,小富由勤,大富由命。李首富的话,恐怕与常理不太相符。
松下幸之助形象地描绘企业主在企业的不同阶段应扮演的角色。事业规模小,可以事事亲力为之;事业规模中等,更多的要依赖助手;事业规模庞大,还必须靠一种精神力量来统治。
“当员工1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最前面,身先士卒,发号施令;当员工增至1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的中间,恳求员工鼎力相助;当员工达到1万人时,我只有站在员工的后面,心存感激即可;如果员工增到5万到10万时,除了心存感激还不够,必须双手合十,以拜佛的虔诚之心来领导他们。”
松下幸之助把他事业的成功,归结为人才观的成功。他有一句深得世界企业界推崇的话:“造物之前先造人才。”我读的第36本书就是松下,把这些内容搬到这本书来,不知道是想给李首富加分?还是减分?
说到首富自然离不开房地产。1994年5月26日,政府拍卖两块官地。其时,楼市仍高企不下。拍卖场却出奇地冷清,睇客多多,而竞者寥寥。结果,一块粉岭地皮成交价20.4亿,比预期的28亿低许多;一块元朗地皮以5.1亿成交,比预期7亿多低了3成多。议员张文光赤膊上阵,怒斥十多位地产商控制土地,造成“有地不起楼,起楼不卖楼,卖楼为炒楼,炒楼变空楼”的荒谬现象。
想必李首富也在被斥责之列罢?当富可敌国的时候,看来真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颠覆这个世界?难道这是成为富豪的意义,或者说追求吗?
本书快要结尾时,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想以一句话总结李首富的成功奥秘。但看完下面这段话,却又不知道在说什么?对于李嘉诚的投资手法,深有研究的分析师认为其特点在于前瞻性、战略性的投资方式,因为李嘉诚从事的产业无论是房地产业还是运输业,都因其快人一步抢到头啖汤而获得长远发展。
说到李首富与中国两大药业集团的合作,我只看到了下面这句有趣的话。当地有人将板蓝根冲剂比作“中国咖啡”,一遇上感冒发烧就冲上一杯。显然中药在李首富的加盟下,已经走向了国际舞台。
细想首富多年来的财富积累,香港回归后的这前18年应该是高歌猛进的18年,也是香港贫富悬殊距离拉大的18年。利用政策资源,投资国有资产,本来就是在商言商,无可厚非。否则,怎么会有奸商奸商,无奸不商的文化传承呢?无论你的商业帝国有多大,幸运之神如何关照你,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个成功商人的命运如果不是跟自己国家、民族的命运绑在一起,而是跟“钱”绑在一起,又怎么能蜕变得伟大和脱俗呢?
读罢此书,无奈惊呼:商人就是商人!
李嘉诚传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