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努力和挑战后,写下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提高自己,写心得体会不仅仅是为了记录内心所想,优秀的心得体会往往会给人更多的思考和启发,下面是高中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戍边的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戍边的心得体会篇1
通过学习,我似乎在那个物资不足的时代,沙海老手只凭自己的热血和对党和人的深爱,接到紧急命令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进军记录。他们徒步穿越死海——塔里木盆地,克服了暴风沙、饥渴等困难,昼夜兼程15天,行程近755公里,胜利释放和田,开启了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奇迹。他们一举粉碎了国民党残馀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的阴谋,拯救了和田人民在水火中。完成使命后,一千多人集体整理为生产营,士兵们拿着枪,拿着镐,平反强盗,帮助地方建立政权,开垦荒地,发展生产,与风沙斗争。他们与当地少数民族结婚,扎根新疆,坚定的屯垦守卫使命,他们用一生的时间解释兵的使命、兵的责任和兵的友谊。
通过学习和实践沙海老手精神,我的心被很大的触动,思想上受到教育。如果说,穿越死海依赖于集体主义和乐观主义,那么在屯垦初期的艰难困苦中,每个人都体现了不为名利而牺牲和献身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源于士兵们对祖国和这块土地的爱。面对长满树枝草、梭子、红柳的戈壁沙漠,生产工具不足,栽培技术不足,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但是每个人都拧成绳子,克服了很多困难,成为共和国的不穿军服,不给军衔,不拿工资,不改变防卫的哨兵。
军服脱落了,军魂没有丢失,退伍军人去了,军魂还在。今天,我们学习沙海老兵精神,继续传承老兵精神,努力建设更好的新疆。要了解沙海老兵的精神,必须了解沙海老兵爱新疆的精神内涵,新疆作为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持其稳定和发展,是所有公民和士兵的责任,需要敢于牺牲的精神和愿意献身的爱。爱新疆是沙海老兵扎根新疆的前提条件,是沙海老兵精神的灵魂和旗帜。
铸剑是犁,屯垦防守边缘,手中的枪棒变成坎土曼,对士兵来说是人生的选择,是角色的替换,当初留下的士兵心中应该有什么波澜,以战斗英雄为生产模范,简单的口号,给士兵们带来了很多心血、汗水、生命。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为什么能忘记这一点,今天的新疆兵团,同样需要我们建设、保护、保护,我们继续发扬退伍军人的精神,更好地履行屯垦防守的使命。
作为年轻一代在兵团工作的我,要大力弘扬和传承沙海老兵的精神,以信念为方向,以知识为动力,以理想为钢犁,努力学习,奋斗,以生命与忠诚,以热血与青春代替老兵们继续奋斗。
戍边的心得体会篇2
在巍巍昆仑山,在白雪皑皑的丛山中,有一个哨所,叫做神仙湾。冰山雪谷一军营,哨卡设在云雾中,人们是这样描述它的。这里的战士,以连为家,扎根边疆,血液里流淌着的喀喇昆仑精神让人敬畏,这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
高原缺氧,使官兵们的记忆减退,忘了痛苦,忘了疲劳,但他们没有忘记戍边的使命。这群钢铁战士扎根在神仙湾哨卡,用汗水铸就了卫国戍边的钢筋铁骨,用热血书写了无悔的青春。海拔4000多米的康西瓦烈士陵园里,英雄长眠此地。生前,他们冒着苦寒,守卫边疆,死后,长埋此地,戍边斗志却不可磨灭,鼓舞一批批官兵把心安在高原,把根扎在边关。岁月依旧,同一片天地,不同岗位,但初心是一样的,初心指引着官兵们日复一日守卫祖国,也指引着我们为祖国的繁荣而奋进。
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罢了。军人的牺牲无处不在,我们要永远记住那些在和平年代勇于奉献的军人们,因为他们最值得尊敬!
在此,向中国军人致敬,向最可爱的人致敬,向家国英雄致敬。是你们,为人民安宁,流血牺牲坚定无悔;是你们,为中华强盛,身披戎装报国捍疆;是你们,为初心坚守,乘风破浪尽显英雄本色。
戍边的心得体会篇3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是一个民族最厚重的底色,是一个国家前行的关键力量。英雄们在关键时刻的关键选择,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走向。近日,一篇《英雄屹立喀喇昆仑——走近新时代卫国戍边的英雄官兵》的文章引起强烈反响,中央军委授予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给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他们以及无数边防官兵都无愧于英雄的称号,他们在关键性时刻做出的正确选择为祖国和人民交上了满分的答卷。
从凛冽冬季到炎炎夏日,从边塞戈壁到雪域高原,从病毒来袭到洪流掀浪,哪里都有人民子弟兵挺身在前的`足迹和身影,面对恶劣环境的严峻挑战和命悬一线的生命危险,他们选择了心中的热爱,选择了肩头的责任,选择了拼尽全力不懈抗争,他们以钢铁之意志锻造保家卫国之利器,他们以无畏之信念澎湃胸壁襟垒之豪情,他们的力量如浑全合融之圆,成为了护卫人民的坚实盾牌。就在这次南方地区抗洪救灾一线,睡在堤坝上的战士们让我们的热泪夺眶而出,他们当然知道,在他们的身前是无情的洪水,但他们更清楚地知道他们的使命是什么,他们的身后是什么,他们心中牵念的是什么?所以他们义无反顾、冲锋在前,用实际行动托举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他们的烽火青春融注了信仰之光,也散发着守护之光,填绘着爱国之色,也描画着军人本色,充满了激扬澎湃的热血和倾情守护的温度。
军人是坚强的,他是大山;军人是宽广的,他是大海;军人是飞翔的鹰,从天到地都充满他战斗的勇气;军人是奔腾的豹,每一步都洋溢他生命的气息;军人还是诗,为我们诠释男儿深情,军人更是歌,把真爱播撒每一寸土地。从懂事到如今,我依然这样看。只要听说他是个兵或者曾经在部队呆过,我就会肃然起敬,我相信,在部队滚爬过的人,一定是刚强血汉,就值得我尊敬!
戍边的心得体会篇4
戍边英雄心得体会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作为一名戍边英雄,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为国家守卫边疆的责任和使命。在这段时间里,我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同时也收获了很多成长和感悟。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在边疆地区,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安全威胁,如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等。只有坚守岗位,时刻保持警惕,才能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其次,我更加明白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边防部队中,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需要相互协作,才能完成保卫边疆的任务。只有通过团队协作,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此外,我也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在边防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需要迅速做出决策和行动。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锻炼,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最后,我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收获。在戍边期间,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还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互动,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边疆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总之,戍边英雄是一份充满荣誉和责任的工作。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坚守岗位,为国家守卫边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戍边的心得体会篇5
文/崔志芳
这几天适逢新疆文化艺术节,有幸在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剧场观看了歌舞剧《班超》,其专业的音乐和舞蹈艺术表现,婉转细腻的剧情、深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舞台上大型汉简缓缓上升,歌舞剧《班超》带我们穿越历史走进大汉王朝,领略两千多年前的中华民族荣耀与辉煌。贯穿全剧的主线是民族融合,并从远赴边疆、稳定政局、帮助生产、屯田拓荒、共建家园等多个维度进行歌舞艺术展示,绘就了一幅团结、和谐、友谊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美丽画卷。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在西域诸地的强烈请求下,东汉朝廷延续经略西域的宏业,出身史学世家的班超毅然投笔从戎,加入了这支安边兴邦的队伍。剧中,班超辞别汉皇,带上朝廷的诏书和36名勇士,一路西行,踏上了征服西域的漫漫未知路。此时,疏勒城正被敌军围困,百姓流离失所,危在旦夕。疏勒夫人康眉向大汉朝廷请求支援,班超亲帅36名勇士深入虎穴,以政治家的雄才伟略、军事家的超强胆识取得战争胜利,化解疏勒之围,解救了困难中的百姓,赢得了疏勒夫人母女与全城的百姓的尊重和爱戴。
政局稳定后,面临的是队伍的生存问题。剧中,班超带领勇士们拿起工具开始进行农业生产,这应当就是初期的屯垦戍边。据相关资料记载,两汉在西域的屯垦,开始于西汉武帝,发展在昭帝和宣帝之际,直到东汉恒帝,屯垦为军屯性质就地养兵,一来解决军饷,减少从内地远道运粮的艰辛和费用,二来也可亦农亦兵,平时种田积谷,战时杀敌戍边。正如同我们的兵团,肩负着屯垦戍边的使命驻守边疆,用“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精神,一代代兵团人接续奋斗,谱写着新时代屯垦戍边的辉煌与荣耀。如今来到新疆,到处是一片片崛起的绿洲。今天的兵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经济建设发展势头迅猛,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发挥屯垦戍边的作用更为突出,并为新疆的和谐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回到剧中,当疏勒夫人康眉来请求发展生产的帮助时,班超毫不吝惜传授经验,并带领疏勒军民开渠修路,传授农耕技术,繁荣疏勒经济,让疏勒百姓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西域各族人民与班超欢聚一堂,载歌载舞,表达着内心的感激、亲近与友谊。在驻守疏勒的生活中,班超与疏勒夫人之女俞娜逐渐互生情愫,结为夫妻,并生下儿子班勇。歌舞剧以音乐舞蹈史诗的艺术形式,场景式经典再现,勾勒出中华民族血脉交融的悠久渊源。看到这里,我们就更加理解,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这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我们也更加坚信,只有齐心协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更好推动新疆长期稳定,繁荣发展。
“父母在,不远游。儿子却执意留在塞外,我向长安叩拜,我向四方叩拜……”当朝廷传旨要求班超回朝时,这是班超纠结在内心的独白。面对疏勒百姓的苦苦挽留、面对已成为一家人的亲人们的深情呼唤,为帮助管理疏勒,促进当地长期稳定繁荣,班超毅然抗旨驻留,在疏勒驻守17年,足迹踏遍了天山南北。在他的苦心经略下,西域的商业、文化蒸蒸日上,交流络绎不绝。西域人民过上了安定富足的生活。班超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完成了大汉交给他的使命,被封定远侯。此时,班超和俞娜的儿子班勇已然成年,子承父业,开始新的屯垦戍边事业。而疏勒夫人康眉也已年迈,却依然决定与班超夫妇共同前往洛阳安度晚年,在这里,我们似乎同疏勒夫人一样,有着一家亲的喜悦,感受着强大祖国带来的幸福安康。
一场精彩的歌舞剧,仿佛追溯了兵团的屯垦戍边史,重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铸就故事,展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时代风貌。文化润疆,在高雅艺术中升华情感与认同,歌舞剧《班超》不失为一部新时代好剧。
(作者工作单位系国家统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调查总队)
戍边的心得体会篇6
骆驼井,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一个不起眼的小农场109团的别称,坐落于全国第二大内陆盆地准噶尔盆地的东南边缘。
名曰骆驼井,却没有骆驼,只有井。遍布田间地头的坎儿井、机井,是绿洲得以存在的前提。有了井,就有了水;有了水,再加上戈壁滩白天强烈的日照、夜晚巨大的温差,就有了兵团得天独厚的各种物产。
记忆中,骆驼井标志性物产有无籽葡萄、炮弹西瓜、金皇后甜瓜、海棠果和黑头沙枣,最大的建筑是“文革”时期建设的二层俱乐部,最热闹的地方是工农兵商店,宽阔的乌奇公路从商店门前的十字街口大气穿过。
每年九月,谁家有孩子考上大学,亲人们就热热闹闹地把他们从商店门前的十字街口送走上学。由于新疆地广人稀,地区之间相距遥远,且昔日又少有汽车,通常,外出上大学是他们出生以来第一次远离家乡,而乌奇公路也成了年轻人走向未来的希望之路。
工作之后,我回骆驼井的次数越来越少。
记得有年春节,因值完班假期也快结束了,我犯了一下懒,便没有回家。谁知正月十五刚过,家人出差路过单位,一见面就责怪我:“过年干吗不回家?吃团圆饭的时候,老爸都落泪了……”
我心头一热, 连忙接过父亲的亲笔信,装作拆信走到一边,双眼却湿润了。
父亲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年轻时响应建设祖国大西北的号召,西出阳关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干就是一辈子,是那种典型的老军垦形象——屯垦戍边建边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兵团创业之初一穷二白,自然条件之艰辛,超乎常人想象。为了不与地方争地,新建团场总是选址在人迹罕至的沙漠戈壁边缘;生活条件也十分窘迫,住的是“地窝子”,吃的是苞谷面,能在春节时分到一点肉,足够孩子们雀跃半天。
在那艰苦的日子里,父辈们战严寒、斗酷暑,搞会战、开荒地,建水库、修公路,在沙漠腹地建起一座座新兴小镇,奠定了兵团产业发展的基础,也铸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他们这一代人,被后人亲切地称为“兵团一代”。
高强度的工作之余,父亲还要和母亲一道照顾我们几个孩子。为了改善生活条件,父亲自己打土坯盖房子、做家具、建庭院,后来又养猪种菜、栽果育苗,重活、轻活一肩挑。
记忆里,熹微的晨光和落日的余晖中,是父亲永不停歇的脚步和终日忙碌的身影。
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大,而生性倔强的父亲从不向人低头,故心情一直不太好,脸上鲜见笑容。考高中时,我总分位列全年级前三甲,第一次看到了父亲的笑容。
可惜我后来不争气,急功近利想放弃学业,跑去海南做白手起家的美梦。就在和“哥们儿”筹划出发的关键时刻,行动被一位立场不坚定的同伴出卖了。就在这位同伴的家长跨进我家大门交涉之时,我匆匆逃出家门,躲在朋友家。
时值隆冬,父亲骑着单车在零下30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往返找我。由于心急火燎,加上腿脚不灵便,他笨重的身体连同自行车一起滑倒在冰面上,半天没有爬起来。
从朋友家看到这一幕,我再也不忍心躲下去……
原以为不好过关,没想到父亲没有说一句责备的话,久未下厨的他竟亲自为我做了一顿丰盛的佳肴。我颤抖着双手拿起碗筷,不安地窥视了一眼父亲,他低着头一言不发,几乎不被察觉地叹了口气。蓦然间,我发现父亲苍老了许多,两鬓多了不少银丝……
对于父亲来说,他的儿子已经长大了,虽然个子很高但还不懂事,虽然不懂事但已经跃跃欲试,企图越过他操控自己的前程了;虽然父亲走南闯北、养儿育女多年,自以为人生经验十分丰富、子女会百依百顺,但他已经不敢对曾经最听话的儿子发火了……
想到这里,我禁不住泪流满面。
年轻时为改变生活境遇来到新疆,在兵团辛勤劳作数十载,有心回天却怀才不遇的父亲多么望子成龙啊,而我却猝不及防地给了他一击。
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即使我个人的理想牺牲一百次、一千次,也要换取父亲一根白发的延迟生成。
知耻而后勇,经过发奋努力,我终于考取口内高校。临行前,父亲让我早早休息,他却为我仔细打点行装,一直忙到深夜。我在迷迷糊糊中睡去、热气腾腾中醒来,饭菜满屋飘香。东方还未泛出鱼肚白,父亲就在为我打荷包蛋、做行程饭了……
待我匆匆吃过,父亲又像所有送别孩子的乡亲一样,一手提着我的行囊,一手拎着大兜食品,把我送到商店门前的十字街口,却一路无语。
从未出过远门的我,此时有些惴惴不安,想听到父亲一句鼓励的话,于是嗫嚅道:“爸——还有什么要嘱咐的吗?”
父亲转过身来,深情而慈爱地看了我一眼,拍了拍我的肩头,说了一句如响鼓重锤般让我至今铭刻在心的话:
“你已经长大了,今后的路要靠自己走了。不管走到哪里、走得多远,你要记住,你是一个兵团的孩子。”
高校毕业、工作以后,风里来、雨里去,随着岁月的沉淀,我才逐渐体会到这句话蕴含的深意。人生之路,不可能永远有亲人陪伴指引,也不可能一直按既定规划走下去,唯有内心强大、积极进取、勇于吃苦、不畏挫折的精神,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
多年以后,即将跨入大学校门的孩子,给出差在外的我打电话,问了我当初上大学前向父亲问过的同样问题,我把父亲留给我的话依样转给了他。
孩子愣住了,原本带着玩笑口气的他沉默了片刻,很认真地回答道:“知道啦!”
——显然他并没有想到我会这么说。他以为在他人生十分重要的大学阶段开始前,父亲会说些热情鼓励、让他奋然前行的话,没想到我的话让他瞬间凝重起来。
凝重的原因,应该和我当年的感受是一样的。
盖因人之垂暮,难免渐趋伤怀。步入耄耋之年的父母,变得敏感、脆弱。常常听到兄姊们说,每到周末,母亲就守在电话机旁,生怕漏了我的来电;每次听说我要回家,父亲就掐着指头算,领着孙辈们天天在十字街口等。
而粗心的我有时忙起来,两三个星期也给家里打不了一次电话。这个时候,父亲就心生疑窦,生怕我遇到什么难事,主动来电确定无恙才放下心来。
由于林林总总的原因,这些年我很少回家。每每问起需要什么,父亲总说啥也不缺;每每问及身体,总是报喜不报忧,母亲几次病危都是事后才让我知道。父亲八十大寿,我不在身边,打去电话表示歉意。父亲却反过来安慰我: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好男儿当以四海为家。
记住,你是个兵团的孩子!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就会想起父亲这句话。想想创业之初兵团人民不畏艰苦、开拓进取的精神,想想父辈们忠党卫国、无私奉献的过往,不快情绪瞬间烟消云散,内心热血涌动,充满拼搏勇气。
是的,我是个兵团的孩子。兵团的孩子,如同兵团的成长发展史一样历经艰苦,但没有一个轻易认输的。
一年一度父亲节,仿佛又看到年迈的父亲牵着年幼的孙儿,踽踽独立于骆驼井的十字街口,翘盼着儿子归来……
(作者:王建创 《人民周刊》2021年第13期)
戍边的心得体会篇7
在伟大的祖国边疆,有这样一群英雄,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为祖国的繁荣稳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这片边疆的土地上,有着高山和大海的壮观景象。这里的环境虽然恶劣,但是,戍边的英雄们却在这片土地上展现出了他们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他们不仅坚守着自己的职责,还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人们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
在戍边的过程中,英雄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他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面对那些企图破坏祖国繁荣稳定的不法分子。但是,英雄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他们坚定地站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着祖国的尊严和荣誉。
在戍边的过程中,英雄们也收获了许多。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与自然相处,还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的同事相处。同时,他们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经历,不仅让英雄们变得更加坚强,还让他们变得更加成熟。
通过戍边,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英雄不仅要有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还要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同时,英雄还应该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地前进。
通过这次戍边,我也学到了许多。我学会了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与自己的同事相处,如何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我还学会了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戍边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也学到了许多。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戍边的心得体会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