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语文考试中占分很高的一道题,所以认真审题是很有必要的,想要写出优秀的作文,我们就一定要重视素材的积累,高中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腌腊八蒜的作文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腌腊八蒜的作文篇1
又是一个腊八节,吃着自己亲手做的香喷喷的腊八粥,那一丝丝的甜意,又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腊八节……
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腊八也是个很特别的节日,早早地就盼望着腊八节的到来。到初七傍晚,早已迫不及待的我们放学就约好了伙伴,三五成群,男孩背着自制的冰车,女孩拎着个大篮子,一路小跑,直冲我们冬天的乐园——村外大河边。
六、七米宽的大河冰冻结实,冰面光洁如镜,阶梯似的石头上流水结的冰,凸凹波纹如鱼鳞,疙疙瘩瘩,很是美观。男孩们放上冰车,有的跪在上面,有的两人坐一起,双手冰钎一凿,“哧溜”一声,滑的无影无踪。女孩也不甘示弱,从河边找上薄而大的石块,再用双手捧上几捧背阴处没有化的积雪,分撒在冰面上,放好石块坐上去,“推吧。”后面的人一推,嘎啦啦一阵冲向前,有的原地打转摔倒,有的冲出不远屁股下的石头早已不见踪影,四脚朝天,任凭后脑勺被磕的有点闷疼,依然会找一块更大的石块,大伙像串糖葫芦,一个一个拽着前面人的袄后襟,齐声令下,一起使劲,还是不到几步,东倒西歪,人仰马翻,脑勺着地,玩的起劲的我们根本没在意冻的通红的小手都蹭破了皮。寂静而空旷的山涧回荡着顽皮的欢声笑语……
天色已晚,兴致未尽的我们匆忙各自赶到上游(为的是干净),用石块砸上几大块冰凌,按照自己心中的想象,把冰块稍做敲凿,像娃娃,像动物……载着满心的喜悦,不停的用口中的热气哈着冻的发青的小手,回家的路上,仍然忘不了欢闹嬉戏……
腊八的早晨,早早起床,和姐姐弟弟争先恐后,端上妈妈做的红红的腊八粥,跑到院里,抢着去喂昨晚放在每个门口两边的冰凌人儿,用红色的豆子给他安上小嘴,看着似笑了的冰凌人儿,心里别提有多美……
不觉太阳已经升起,尽管没了孩提时的情趣,但那甜甜的腊八粥依然给人以浓浓的回味。
腌腊八蒜的作文篇2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着自己特有的风俗,我的家乡也有着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它独具特色,蕴含着浓厚的中华文化。
我的家乡在山西省大同市。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家乡的传统节日——“腊八节”。腊八这天早上,天刚蒙蒙亮,我们一家人便都早早地起床准备做腊八粥。说起这腊八粥的做法,倒是颇为讲究,八种主料,八种辅料,以与腊八的八相吻合,意喻吉利。
我把泡了一晚上的豆子放入锅里,加好水,锅中马上变成了五彩的世界,花花绿绿,还散发着微微的豆香。半小时后,豆子软了,我又把江米、薏米、黄米放入锅中。妈妈用大勺柔柔地搅和了一下,锅内马上就翻腾了起来。之后她将锅盖盖好便离去了,可我依旧对锅中的腊八粥十分感兴趣,耐心地等待着。过了一个小时,锅盖上冒出了白气,锅中也发出“咕咚咕咚”的声音。我兴奋地把妈妈拉过来,待她揭开锅盖,我便迫不及待地看向锅里,之前煮粥蓄满的水几乎消失殆尽了,搅和在一起的米粒时不时冒出一个个小气泡,仿佛一个个喷发的火山,膨大的红枣们却漂浮在上面,像一群可爱的胖娃娃。“粥好了。”妈妈话音未落,我已捧着碗筷站在妈妈旁边。
舀一勺放入嘴里,粥煮的烂烂的,不用嚼,还透着一丝滑爽,很快就融化了,诱人的红枣更是香甜美味,让人流连忘返。
一碗粥下肚,整个人都暖融融的,冬日的寒冷一扫而光。同时预示着一年的丰收喜悦和美好期盼,更预示着来年会变得越来越好!
腌腊八蒜的作文篇3
腊月初八是进入腊月的第一个农历节日,在这一天,各地均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在我国,腊八节喝腊八粥和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是同等重要的风俗习惯,是千百年来流传的习俗,代表着劳动人民对丰收的希冀与渴望,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近年来,腊八正与其他许多民俗节日一样,渐渐淡出现代人的生活,成为远去的记忆……
这天,以及这天的前前后后,都应该是雪花的节日。它们像少女一样干净质朴,在这个时候轻盈地飘落人间,来了就把一切抱在怀里:村庄、田野、小院、柴草堆、麦秸垛……
这天的炊烟是年底盛事开始的标志,袅袅地蜿蜒在房顶上的天空里,延续着几千年的乡俗。在醇香的气息里,游子想起了母亲的呼唤,想起了老屋的温暖,泛起了归家的情思。
铁锅下火苗跳跃,像一群好动的精灵拉扯着柴草,红色的锦绸消解了乡亲们四季辛劳的酸痛,化作母亲们脸上止不住的笑意。水花沸腾中,清香飘逸。阳光的味道被各样杂粮吸收,又在氤氲的水汽中化作一缕清香,散发出来。
这清香带给我们腊月里第一丝清清淡淡的幸福。锅边那口盛满清清山泉水的石瓮还笨重地立着吗?大黑还在翘着尾巴绕着石瓮打转吗?瓮里那把厚厚实实的水瓢还悠闲地漂着吗?那只陈旧的木盆还在工作吗?木盆里还有五彩的粮食吗?金黄的小米,鲜红的大枣,白的莲子,各色各样的豆子,核桃仁,花生米……那么多的色彩,那么浓的甜香,吸引着孩子们热切的目光,传达着乡亲们对土地的感激。
那个脸蛋红扑扑、扎着小辫的“爱哭虫”哪儿去了?呼呼的风箱声里还有妈妈那好听的老故事吗?还有妈妈那每年都说的话吗?她说:过日子就像熬粥,总是要经过时间的烟熏火燎,香甜才会慢慢酝酿而成。收获总需要用心情的水去浸润,去蒸腾,去熬煮,才会在心中留下智慧的营养……
在腊八粥的醇香里,是赶赴新春的欢欣与忙碌。
在腊八节的记忆里,是家的温暖与舒心。
进了腊月的门坎儿,年就越来越近了。在我的家乡鄂东北,腊月初八是庄户人家头一个年节,称之为“腊八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煮腊八粥。
在所有的粥食中,乡下孩子最盼望的便是香喷喷的腊八粥。之所以好吃,是因为腊八粥的原料很多,杂七杂八的有十多二十种,大多是我们平日里很少能吃到的东西。干果类的有红枣、杏干、花生米、香酥核桃仁、莲子,鲜果片儿有鸭梨、山楂、橘子瓣儿,杂粮类的更齐全,有江米、大麦仁、豌豆、大刀豆,除了这些,还有秋日里晾晒的一些干菜,有白萝卜干、胡萝卜条、扁豆角儿,有的人家还会放上冰糖、青红丝。
腌腊八蒜的作文篇4
腊八节的由来有两个传说。一说佛祖释迦牟尼成佛前进山修行,十二月初八这天因饥饿劳累栽倒路旁,被一牧羊女发现,用大米粥救活,使他大彻大悟,得道成佛。一说,明朝皇帝朱元璋小时给财主放牛,因牛腿摔断被财主关在一间屋子里,3天没给饭吃,他饥饿难忍,到处搜寻,终于发现了一个老鼠洞,从中挖掘出豆、谷等各种粮食,煮成粥食用,觉得非常香甜。
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想起小时候吃那顿粥的味道,就命太监用各种粮食煮了一锅糖粥,欢宴群臣,后朝中文武百官争相效仿并传入民间,遂成了一种节日习俗。因朱元璋吃糖粥的日子是腊月初八,所以这粥也就叫“腊八粥”了。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
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寿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腌腊八蒜的作文篇5
八十岁时,背着手,在雪地上走路嗖嗖快。腰不弯,气不喘,寒风掠过谢顶脑门时,后勺一圈儿白发就势扯上了银色胡子,蜿蜒地挂在腮边。他声如洪钟,常吓得儿孙们颤抖。见着黄米饭就笑眯眯的,非常温顺。
那时,为了讨爷爷欢心,一到就隔三差五地焖黄米饭。尤其到日子,黄米饭做得更要有名堂。淘米时要轻搓慢漂,挑出匀溜的白底紫花饭豆,先煮了八分熟,捞起来攒进小碗里。烧沸水下锅,奶黄的米粒翻滚,铁勺子沿了锅边转圈搅动,灶坑里秸秆呼呼响。少顷,豆子们愉快地散进来,淡淡的甜香在蒸汽里氤氲。直到泛出稠亮稠亮的光泽,跳动地映入眼帘,盛起一撮儿,拽出黏黏的一道豆花绺子。母亲就麻利地取出一个大肚蓝边瓷罐,放在锅台角上,一勺一勺往里装黄米饭,满满登登后,细心地盖上盖。盖子上正好搁进去两个小碗,一小碗白糖,一小碗荤油梭子。先用小棉被包了,再一闪身到柜橱里取一块干净的屉布子,兜着罐底系出一个结实的结,恰能容胳膊伸进套子里,挎着走。
屋外的阳光冻得哆嗦,雪花聚在窗台上,堵得视线都瘦了。母亲吆喝着,从大柜里掏出两条厚棉裤,规规矩矩地站在炕上,我们偷偷地捅那大棉裤,它们变得东倒西歪,像是不停地笑。豁牙子淌出口水,我们脱掉只能猫在屋里的薄棉裤,穿上迈不开步的厚棉裤。裤腰连着兜兜,两根带子从后背斜拉过来,扣和钮挤在肩膀上。完后,又包了围巾,只露出眼睛,搬起那个黄米饭包裹。母亲先走几步,用力推开房门,屋里涌动的白色气体咆哮着鼓出来,我和弟弟也站在门外了。
腊八冻掉下巴,差不多是一年里最冷的天。土房子缩脖低头的挺着,栅栏门、羊肠道都默不作声地抽着脸,平时三五条疯跑的狗,正夹着尾巴,堆在窝里草堆旁,凄凉地哼哼。爷爷家在后趟房的东头,风夹了雪粒子吹过来,我和弟弟趔趄着,眉心和鼻子头通红通红,似要结冰了。鞋底子邦邦硬,踩在雪地里发出喤喤的响,我伸手拉弟弟,他的鼻涕流出来了,冻在鼻子头上。看他撇嘴要哭,我连忙喊着:“那个黑老鸹!”他仰起脖子,忘了冷,看见高处一根电线上裹了厚厚的霜,亮晶晶的,正蹲着一个黑老鸹,探头探脑,左右张望。忽而,--嘎--嘎--嘎--扇几下翅膀,飞走了,簌簌落下一串串霜花。
我搀着弟弟,胳膊让这个棉包袱坠得生疼,手插不进兜里暖和,冻得红刺刺的,皮都肿起来了。好不容易看见爷爷家大门桩子了,那是一截老树的枯木桩子。一半身子被抹进黄泥墙里,露初半侧疙瘩琉球、愤怒的脸,顶部锯掉了,积了一坨子雪,像戴了白绒帽子,静静地立在栅栏边上。前两年,我一看见它就哭,它像爷爷,我就怕他发火的样子。我曾拿着长木杆子,把爷爷家窗户纸糊的外屋门捅得稀巴烂,爷爷从外边回来,跳起来、大声喊着,要用大板子砸死我!我一看见他,就逃得远远地。
我和弟弟好不容易拽开爷爷家的门,冰把门缝隙封死了,发出嘎巴一声。爷爷在里屋喊开了:谁呀!我的腿一抖,忙答应着,三步两步冲进屋,把包裹放在炕上,一层层打开,端出瓷罐。黄米饭还冒热气,爷爷的眼睛眯着,奓着手,大声叫着:筷子!筷子!小嫂子忙递过来一双筷子。爷爷把瓷罐捧在怀里,先夹一口白糖,抿一口黄米饭,目光柔和地咂着嘴,白胡子都快把嘴唇盖上了,一撅一撅的。哦,爷爷的眉毛都是白的,粉红的脸颊,粉红的鼻子头,粉红的脑门,像个孩子一样。
小嫂子拉着我的手,学着爷爷的样子:今儿早起来就念叨,腊八了,得吃黄米饭,黏黏下巴,要不出门该冻掉了!活着时,爷爷睁开眼睛就吃上黄米饭了!小嫂子委屈地低头说:“爷爷说我做的黄米饭不好吃。”我看着小嫂子,不知说什么好,爷爷的大孙媳妇多好看呢。
奶奶走很多年了,爷爷炕上的铺盖卷都是两套。他一套,奶奶一套。太阳下山就睡觉,他给奶奶先铺上被子,叨叨咕咕说着话,直到也睡去了。天空还挂着月牙,爷爷就携着黎明的清凉下地干活了。他愿意种糜子,老秋时,那些垂头羞涩的糜穗子,秀气、文静又朴实,像奶奶一样。小仓房里满囤的糜子,奶奶就会欣喜地捧起来,金红色的糜粒子,光滑饱满,从指缝间倏忽地过了。就像现在,爷爷喜欢这种感觉,香甜地吃一顿黏米饭。
腌腊八蒜的作文篇6
刚回到家,家里就开饭了,我赶紧放下书包跑去洗手,一想到妈妈拿手的红烧肉我就口水都快要流下来了,洗完手我赶紧跑向饭桌。
“什么?今天喝粥?”我望着每人面前的一碗粥,不满地嚷道。抬眼看看平时一样讨厌喝粥的爸爸,想找到同盟,一齐“反抗”,没想到爸爸正津津有味地大口大口地吃着。再看看妈妈、爷爷,他们也都吃得乐呵呵的。这是怎么啦?爷爷看我在发愣,便放下碗,饶有意味地吟诵道:“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婷婷,粥是宝啊,不可浪费!”我还没回过神儿,妈妈义开口了:“早(枣)下力(栗)气,来年丰收。婷婷,这粥有营养,吃吧!吃了腊八枣,背起书包往家跑。婷婷,快放假了吧?别呆了,快吃呀!”
“哦……”似乎这粥还有什么深意!我刚捧起碗,爸爸一阵狼吞虎咽,一碗粥已吃完了。他放下碗,大声喊道:“过了腊八,不怕啦!”看着奇怪的大人们,我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大吃大喝”了起来。真是奇怪,一阵猛喝之后,原本冰凉的手变得暖和起来了。
边吃边听他们聊着,我才慢慢明白过来:原来今天是十二月初八,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成佛前进山修行,十二月初八这天因饥饿劳累栽倒路旁,被一牧羊女发现,用大米粥救活,后来大彻大悟,得道成佛。腊八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掺在白米中的五谷杂粮总计不下20种,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故又称“福寿粥”。
原来,这看似普通的一碗粥有这么深刻的意义,在家乡,腊八粥熬好后,先要敬神祭祖,再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思。
原来腊八粥还有这么多的含义,我算是长见识了。今天是腊八节,你们喝腊八粥了吗?
腌腊八蒜的作文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