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真实情感能够打动人心,吸引更多人去体验书籍中的故事与情感,在写读后感时,可以对比自己与书中角色的生活经历与选择,下面是高中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绘本父与子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绘本父与子读后感篇1
这是我第一次翻阅这本绘本,却是我第二次浏览这本书。第一次是在课堂上,老师把这本书介绍给我们,告诉我们绘本不仅要看文字,更要看图。就如芭芭拉曾经把绘本喻为一条珍珠项链,图片是美丽的珍珠,文字就是将珍珠串在一起的线,两者都不可或缺,相辅相成。
第一次看这本书只是在屏幕上粗粗地浏览了一遍,只是大概了解了故事的内容。爷爷在孙子小时候送给他一条毛毯,随着孙子渐渐长大,毛毯太旧了,爷爷就把它改成了一件外套。伴随着孙子的成长,爷爷又把外套改成了马甲、围巾、领带、手帕,到最后是一粒扣子。那时候的感想只是爷爷很聪明,而且心灵手巧,以及他对孙子的宠爱。印象深刻的是画面底部还有几只小老鼠,每次爷爷“想办法”后,小老鼠的家里都会多一些蓝色的布料。
这次翻阅的时候我着重看了绘本画面的细节,尤其是画面底部,描绘的是小老鼠的故事。在第一次浏览的时候我有一个困惑,这次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小男孩把扣子丢了,扣子去哪里了呢?原来被小老鼠拿去做了一把椅子。还有一些画面上的`细节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小男孩成长的变化不那么明显的时候,作者在家中安排了另一个新生命的诞生,用新生儿的成长暗示着主人公的成长。伴随着小男孩的成长,小老鼠家里的孩子也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好,他们用废布料布置了一个温馨的家。
两条故事线,一明一暗,我能看到的是爷爷和小老鼠的心灵手巧,以及对孩子们的爱,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满足孩子的需求。
这次翻阅让我有了更多的感悟,期待下一次翻阅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感悟。
绘本父与子读后感篇2
今天我又读了安徒生爷爷写的童话《丑小鸭》,虽然读过好多遍,每一次看过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非常佩服丑小鸭的精神和勇气。
丑小鸭一生下来就被别的鸭子嘲笑,因为它长得不同于其他的鸭子,声音古怪,形体肥大,所以没有人喜欢它。看到这我感到和丑小鸭的处境非常相似,在学校里经常有同学嘲笑我,说我的坏话,我总是在心里偷偷的哭,这是为什么!我希望我的`同学不要那样对我,我喜欢和们在一起。当丑小鸭离家出走后,被一个好心的婆婆收留,又被婆婆家的猫和鸡赶了出来,寒冷的季节来到了,它好可怜呀!可是丑小鸭没有被困难吓倒,它决心要自己生活下去,这种精神我很佩服。孤独的丑小鸭在河水里游啊游,无情的河水慢慢的结冰了,它游泳的范围越来越小,一旦封住冰面,丑小鸭就面临着被冻死的可能。为了不让河面结冰它拼命地划动双脚,一圈又一圈,不知疲倦的划着,这种精神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在们当中缺少的就是这种精神,为了生存,丑小鸭用它自己微薄的力量战胜大自然。
春天悄悄来到了,丑小鸭终于从冬天熬出来了,透过河面它看见了自己的倒影,噢!一只漂亮的白天鹅,它感到无比的欣慰,这让它感到幸福终于来了。
我觉得,丑小鸭是我的榜样,我应该向它学习,学习它坚定地信念,十足的勇气和特殊的精神。如果有了这些我会多一份信念,多一份勇气和特殊的精神。做到最好,翻身做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丑小鸭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的成长。
绘本父与子读后感篇3
某日在电脑上看了《怎样做一名好的幼儿教师》文章,让自己又学习了一些知识,教师一向是人们所尊崇的事业,这茖职业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是职业。教师要怀着崇高的爱去传授知识,要用满腔的热情去启迪人生,春雨润物般的言传身教不仅仅能使孩子获得渊博的知识,还能使幼儿拥有丰富而高尚的灵魂。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具备对人真诚、心地善良,有爱心,要热爱幼儿,还应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量。这就说明我们教师就应具备求知的精神,要学而不厌,要掌握渊博的文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在学以致用。幼儿教师还应具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崇高品质,凡要求孩子做的自己务必先做做好。
教师还要有耐心,应对不听话的幼儿要耐心的.教导祂们,不能侮辱祂们,这不仅仅会伤害幼儿感情,而且会使矛盾激化,在幼儿心中失去威信,教师的劳动是十分艰苦、复杂的,教师只有持续愉快平静的心境,才能使幼儿产生一种愉快的感情体验,提高积极性,并因此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用自己的言行品格去影响幼儿,才是为人师表。还有教师教书育人应是应对全体幼儿,要对班级里所有幼儿关心,但是在平常的教学中,我还是比较喜欢那些听话乖的小朋友,往往忽略了那些调皮的幼儿,在这一点我想在今后工作中就应要注意。
看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想我以后必须会努力,多读一些幼教文章。争取做一名让孩子开心,让家长放心的幼儿教师!
绘本父与子读后感篇4
只有当他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这样的纪律具有灵活性概念即不易被理解又不易被采用。但它包含一个伟大的原则,它不一样于旧式里那种绝对的,不容辩驳的高压政策下的“不许动”的原则。
这一段话给我的教学路程上点燃了一盏明灯。回顾自己以前的教学过程中也曾想“约束”孩子。当孩子们说话时觉得他们太吵了,期望他们安静。但是这种“约束”对孩子们没有任何作用。相反孩子们想说的'、想做的欲望却更强烈。因为在此时我是“主人”,而孩子们是“服从者”。所以他们的行为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外人强加的,所以孩子们的安静时一时的,只要我一离开,他们便会很快的开始交谈起来。
当我接触蒙氏,开始了解蒙氏时,尤其当我阅读了这段话语之后,我才找到了真正“管理”孩子的方法,想让孩子遵循一些生活规则不是去管理他,而是让他成为教室的主人。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忘记那些“不许动”的原则,因为这种“不许动”的背后,隐藏的是孩子们那种强烈的“我要动”的欲望。所以不管用什么活动,我们都就应让孩子去动,在满足孩子需求的前提下提出要求,这时孩子们“安静”了,有秩序了,这是孩子们自己的纪律。在自由之后所获得的纪律。
所以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不管什么时候,孩子才是他自己的主人,当他成为自己的主人时,老师只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他就能很好的发展。
绘本父与子读后感篇5
谢谢“你”陪伴了我的童年。
“汪汪……”,我牵着一条小狗,回到家中,也许在它的眼里,家里比外面的世界好一点,所以激动地叫了起来,从此,它就在我们家住下了。
我并不过于约束它,幸好它也只是在家里活动,从不乱跑。每次等我上幼儿园回来时,它就朝我跑过来玩耍,其实说白了,它和我的岁数差不多,看着它每天疯疯癫癫的样子,心里觉得很可爱。
一年过去了,它长大了许多,可我也已经上一年级了,学习有点紧,但它还是十分好动,对我的那份热情依然不减。
终于放假了,我惬意的看着家里的电视,无意间望见了那只小狗,它卧在那里,眼睛看着屋子,在它的眼睛里并不是一种寂寞,而是一种悲伤,我关了电视,出去逗它玩,它马上跑到我跟前,就那样一玩就是一天。
该来的总会来。
那天爷爷带着小狗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自己一个人回来了,把小狗留在那里,小狗跟着爷爷的车跑了一段路,可最后还是跟丢了,它只能呆呆地站在那里……
那天放学我没有见到小狗,以为它是自己跑丢了,而当我知道了真相后,顿时愣住了,往日那些与小狗欢声笑语的是再次闪现出来,也不知道它现在过得怎么样了……
童年的美好时光,有“你”陪伴,真好!
绘本父与子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团圆读后感5篇
★ 狗牙雨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