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反思5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教师要抓住每一节课的闪光点,进行教学反思,各个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是不一样的,为了保持独特的思维,一定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下面是高中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伯牙绝弦教学反思5篇,感谢您的参阅。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1

《伯牙绝弦》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艺术的魅力”中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云:“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查阅了许多资料,并且结合已经接触到的成功课例进行了重新的演绎。说实话,这节课定下来我的压力就大,因为有一节区里老师在省里上过的优质课在前面,许多人会无形中进行对比,我必须要上成不一样的,想超越,很不容易。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时候不感到困难,于是我降低了一些标准,并且对问题的提问方式也进行了修改,从而让学生更能够明白晓畅的理解。在备课的时候,我确定了基本的几个标准: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并对这种情感进行深度的挖掘,走进人物内心进行练笔;三是体会音乐艺术和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在教学中,以指导朗读为线索,同时理解文章含义,采用情景引领,相机点拨,拓展练笔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走进伯牙子期的情感世界,融汇自己的情感入情融境,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学会如何体会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深情厚谊,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作为一节课题研讨的观摩课,我选择了熟悉的六年级教材,我必须把练笔环节放进去,这个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但要体现出来读写结合的价值,还要用得有价值。而作为一篇短小的文言文,这个问题是有相当难度的。因此,原本设计的内容是两个:一个是伯牙写吊念子期的话,另一个是子期留给伯牙的遗书。最后经过领导审核,确定只留一个,理由是两个话题一样。不过,我依然认为,写两个角度,更能恰当的反映出来两个人之间的默契和相知。后来定下来一个的时候,也和指导老师进行沟通,反复磋商,依然找不到更恰当的切入方式。最终用了教学设计中的。

本节课,我把文章分为了三个层次:因善相识——因志相知——因情绝弦。这里面分别抓住“善、志、绝”三个核心词语,来体现他们的情感历程,从而提升文本的高度,理解这三个字背后传达出来的情感。这一点在课堂操作过程中,体现得还是到位的。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2

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他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在这一感悟的基础上,再深化人物的情感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我计设这样的一个问题“在现实的生活中,你有最懂你心的人吗?有这样的知音在你身边,你觉得快乐吗?”有些孩子很自豪地谈到了自己的好伙伴,有些却显得很沉默。可见,不同的学生,他们的交往能力不同,他们的圈子显然不同,何谓“知己”?其实在生活中,很多孩子还没有用心去感受朋友。用你心度他心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要珍惜现实生活中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知音”之美是《伯牙绝弦》的文本意义,领悟“知音”境界之美,就是破译《伯牙绝弦》的情感密码。这种美,就看你从哪一个角度。“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这个故事是一场悲剧,所以这种美也许是一种凄美。以现代人的眼光,对伯牙又作如何的评价?我想了解一下学生的看法,也是为学生造就一个小论坛,发展学生的个性。于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个问题“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有的学生说:“伯牙,你别难过了!”有的学生又说:“伯牙,我认为你这样做不好,琴很贵的,别把它摔破。”有的学生说:“伯牙,你别伤心,你没有了子期这个知音不要紧,可以再找一个呀。我也可以当你的知音,我非常喜欢听音乐的。”从孩子们的回答中,可看到他们发射出了智慧的光芒,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3

《伯牙绝弦》是语文人教试验标准版六年级上的一篇文言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透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感受文言文的声韵美。

崔峦老师在学术会上提到: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是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结合到文言文简洁、典雅,朗诵时具有音韵美的特点,本课注重学生的诵读:读通课文,读顺节奏为理解课文大意做好铺垫;其次,在品读句子的时候,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这是为了达到了了解文章大意,感受文言的音韵美的目的。从学生课堂诵读到品悟句子的情况来看,这个目标是基本达到的。

其次,文言文因为其文体特点,在教学中应该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以读准字音、读顺课文为基础,并借助工具书和课内注释解决重点字词,帮助了解文章大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品读句子更进一步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个步骤的达成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同时也在品读句子中增强了他们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课堂实施来看本课在教学上遵循了学习古文的步骤:诵读文章、了解字词意义、把握文章大意以及品读句子感悟文章思想感情。

但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以下的不足:

一、学习中忽视了学生的自读自疑。

对于对文言文并不十分熟悉的学生而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的疑惑。那么为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或多或少体会到一些自己能够读懂文言文的快乐,避免老师的串讲所导致的乏味。可以给予学生学法指导,先让学生凭借工具书以及注释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去自学。然后再就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到小组讨论中去解决,并鼓励学生充当老师,解决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这样或许更加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避免老师牵着走。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草草了事。

学生学习文言文,在理解课文大意上本课的一个语言训练点是“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故事大意”。在教学过程中,这个目标完成得并不理想。只是学习能力较为强的学生占有了话语权,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语言训练。

三、课堂教学环节之间联系不够紧密,逻辑关系不够明确。

本课在理解文章内容时主要是抓住“伯牙善鼓以子期善听”以及“伯牙不复鼓”这两个方面来谈。通过诵读感悟伯牙善鼓以及钟子期善听的表现,却没有提升到他们“知音”这个层面。而重点品析“知音是什么?”时引入课外资料,让学生明白“伯牙所想到的,子期必领悟到”,那么对学生理解“伯牙不复鼓”会更有帮助。对学生读懂伯牙绝弦时的悲伤有帮助。而同时,在品析“伯牙不复鼓”的环节中,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全文的思考“伯牙为何绝弦”?这就显得本课环节不够完整,学生的认识水平没有得到提升。

以上是在文言教学中的一些体会,确实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恳请各位指正。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4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拿到教材,我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复诵读,直到背出为止。然后,我又上网搜索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等。

在反复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课文的插图,其他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都没有利用,而这幅插图其实表现的正是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情景。于是,我就设计了结合插图进行第一句教学的环节。我问:“同学们,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课文插图,插图描写了什么情景?谁能从课文中找到这句话?”同学们很快找到第一句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在后面的品句读文中我也多次让学生观察插图。在讲到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差生共鸣时,我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两人的动作、表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之情。一节课下来,这知音间美好融洽的情景也一定能深深地印刻在学生脑海里。

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我还是让学生观察插图,体会到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学生深刻感受到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我又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并讲述了钟子期死后,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在八月十五听伯牙弹琴的细节,让学生在高山流水的音乐里诵读伯牙当时的心声: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伯牙当时的痛楚和心碎。哀莫大于心死,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

根据自己的特质,我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定位于婉约智慧。但通过上课,发现自己整堂课的节奏没有把握好,前松后紧。在初读课文的环节,费时较多。加之没有出示课文的节奏,导致学生把握不好。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很有思想,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因为时间的紧张,所以个别学生的发言被我打断。课后,有一学生跑上讲台,给我看他的课本,他写了很多感想,没来得及说。现在反思的时候,我想如果课堂上时间再充裕些,学生能把自己所感悟的当堂表达,才是他最渴望的吧。另外,在全课结束的时候,我安排了背诵环节,因为上课过程中没有任何提示要求记住课文,所以显得有些突兀。最大的遗憾是,做到了婉约,却不够智慧,因此课堂教学缺乏行云流水之感。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5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中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能照样子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课下来,首先一点,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学生可能是把古文给读正确了,读顺了,但古文的韵味还没读到位,应该在教学中慢慢渗透;其二,在理解课文时,对课堂中生成的关注度还不到位,有时,忙于赶时间,就匆?夜场,这可能跟自身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5篇相关文章:

词的教学反思最新5篇

横的教学反思精选5篇

横的教学反思5篇

陌上桑教学反思通用5篇

陌上桑教学反思模板5篇

小班爱教学反思最新5篇

9的分与合教学反思参考5篇

5的分与合教学反思最新7篇

5的分与合教学反思7篇

合粉教学反思最新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