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守株待兔教学反思6篇

时间:
Brave
分享
下载本文

想要成为优秀的教师,我们就一定要掌握写教学反思的技巧和能力,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一定不能退缩,及时写好教学反思极为重要,下面是高中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5守株待兔教学反思6篇,感谢您的参阅。

5守株待兔教学反思6篇

5守株待兔教学反思篇1

紧张而激烈的大比武终于结束了,我的心里松了一口气。整个比赛中上课这一关对教师的要求最高,半天的备课时间,自己独立完成。

我上的是低年级第二册第四单元《守株待兔》这一课,是根据同名寓言故事创编的,让学生唱一唱,演一演。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帮助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体验。现在就自己的备课、上课的情况进行总结:

我备课时教学设想是让学生首先学会这首歌曲,然后进行歌表演。表演时争取人人参与到歌曲表演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及创造力。

然而对学生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了解,这给上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当我上课时发现学生已经会唱这首歌了,我的心理就更紧张了,心想:如果再上一遍学生肯定是没有兴趣的,那重点只能让学生进行歌表演了。于是我让学生把歌曲唱了一遍,把学生在歌曲中存在的休止符问题解决了,把歌曲复习演唱后就让学生分组表演。当第一组学生表演歌曲时,其他组的小朋友就参与这组小朋友的表演活动,帮助他们思考需要哪些角色,然后帮他们演唱并且参与点评,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近来了。

这次大比武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通过这次比赛我发现了自己存在很多的不足,这也督促我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反思,我想只有在平时扎实认真的对待每一节课,在关键时刻才能把自己的才能展现出来。

5守株待兔教学反思篇2

?守株待兔》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通过种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拾到一只撞去世在树桩上的兔子,从此,他就放弃农活,整天守着树桩等待撞去世的兔子,结果什么也得不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不劳动是不会有收获的,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这一道理。

一、谈话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同学们学过很多寓言故事,你能说出哪些寓言故事的名字?

2、学习生字“守”,老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生字。

3、了解寓言。

通过本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习故事打下基础,从而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状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23页,听清老师的要求

1、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再读课文,边读边记边想:

(1)读(圈出生字)

(2)记(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可以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

(3)想(组词语)。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对故事有一个整体了解,扫清生字障碍,把故事读通顺,读准确,为展示做好准备。

三、学习生字

活动一:我会读

1、 有感情朗读课文,

2、 概括课文内容。

填空:古时候一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_______,从此他_______,整天_______,结果_______。

活动二:我会认

守:注意读音翘舌sh,识字方法___ ____,组词( )。

窜:重点纠正读音_______。请生做窜的动作。

用“窜出来”说一句话。

撞:注意读音翘舌zh,识字方法_______,组词( )。

活动三:我知道

桩:形声字。组词树桩。知道树桩什么样吗?

此:些字去掉下半部。运用减一减的识字方法。

锄:形声字。组词锄头。你知道有哪些带“锄”字的古诗吗?

活动四:我来讲故事

两个组pk讲故事

活动五:我会写

今天我们一起写写“此”、“锄”,教师指导书写生字。

本环节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后,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展示环节中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生字,如加一加、减一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利用导学案,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开展自学活动。在活动中注重生生互动,引导其他小组成员适时地帮助展示小组给“守”扩词,真正实现了生生对话。讲故事环节精心设计,小组成员pk,调动了同学们讲故事的积极性。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在这节课里还有做得不足的地方,如开展自学活动时对学生的要求不够明确,个性话评价语言不够到位,也不够丰富等等。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

5守株待兔教学反思篇3

新课程改革已以不可阻挡之势走进了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心头。怀着对新课程教学的学习、探索、思考,我两次执教了人教版第六册《寓言两则》之一《守株待兔》一文。以下是我在两次教学中的反思和点滴想法,坦诚相告,以求得发展,求得进步。

第一次反思

一、自我评价

1、课堂气氛不活,没调动起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2、课文朗读不够,不到位。

3、课文复述时,没能紧扣课文,学生发散的东西多而散,以致不能顺利领会寓意。

4、学生评价粗浅,老师没有进行引导。

5、教案设计面面俱到,教学目标不够明确,重难点不很突出。

6、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前松后紧,导致重点部分的训练时间不够而拖堂。

二、自我反思

1、课堂气氛不活:《守株待兔》是一个较简单的寓言故事,绝大多数的孩子能够用自己的话比较完整地加以讲述。原以为导入时就让学生简单地讲一下故事,会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但由于讲故事的同学声音不够洪亮,讲述不够生动,所以一开始就营造了课堂的沉闷的气氛。后面出示了五幅图画,原意是要求学生图文结合复述课文,希望可以掀起一个高潮的,且这也是老师在设计教案时动了脑筋的地方,夸张一些的说,是老师苦心策划的一个环节,但学生明显兴趣不大,复述时随意且无内容,说者激昂,听者淡然。少部分学生甚至开起了小差,见此情景,老师也没了激情。

2、在教案的设计过程中,没能充分把握教材,总想面面俱到。结果是在教学中指东指西,盲目教学。尽管老师全场奔命,极力煽情,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却是气定神闲,任你风狂雨骤,自是岿然不动。就别谈完成和落实朗读、复述课文,领悟寓意的教学目标了。

3、拔高要求,总喜欢要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评价时,老师应抓住最佳时机给学生予以点拨。大多数时候,教师成了一个洗耳恭听的观众,没有穷追猛打,乘胜追击。一味对孩子讲的东西表示认同,似乎是不管你讲什么,只要你能说就行。局面失控,变成了老师被学生牵着走了。

4、对学生情况估计不足。比如:在拓展想象时,我在五幅图后出示了一幅空白图,原意是想通过学生自行补充的内容,又能达到更深刻地挖掘,领悟寓意的教学目标。没想到一些孩子提出他可以一边劳动,一边等野兔或是他可以改行做猎人等一类完全在我意料之外的回答。无奈之下,老师只好硬生生地抛出了自己准备的问题。这次原以为学生又会顺藤摸瓜地回答,没想到学生的回答竟然又是大出所料。好几个孩子都说他的亲人、邻居、朋友都会鼓励他,他一定可以等到更肥更大的野兔,与原先料想的回答整个儿不挨边。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随意,说明了老师平时没有做过这样有方向性的训练,学生也没能接受到有目的的系统的训练。我姑且把它叫作学习过程中导定向的训练吧!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既是平时训练的体现,又是训练效果的检验,更能充分体现出老师驾驭课堂、把握课堂的艺术。新课程提出了新的理念:一个纲,七个性。一个纲就是指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面对这些自由程度极强的孩子,老师还是要拿出农人种庄稼的精神来开荒、耕耘的。在孩子心灵的土地上,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这样做的好处,受益的绝不仅仅只是学生。

5、忽略了朗读的重要,以致复述不能顺利进行,寓意的领悟不能水到渠成。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和复述课文是重点,生字教学完全可以紧扣课文进行教学。但在这一环中,老师忽略了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这样做,学生表面上得到了机会,得到了锻炼,因为他们去想了,有发散的东西了。顺应了现在一再强调的要让学生自由地学习,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要求,老师也可以乐得清闲,这样做不是很好吗?但实际上却背离了课本。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学生口若悬河、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学生一节课之后,到底能收获什么?可能是课本上的东西知之甚少,课外的东西也淡而忘之。以读为本是近几年来教育界

呼声很高的一种教法,也是一种反璞归真的学法。牢牢抓住朗读,扣住重点朗读,读好、读懂,加强感受与体验,使老师在课堂上能游刃有余地教学,学生也不会总是在大门外徘徊,举足不前;老师可以胜似闲庭信步,学生也能遇事迎刃而解。

三、仍存在的困惑

1、有关老师和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到底该怎样做才能算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老师决定学生的思维,牵着学生走不对,但学生自由发挥,老师跟在学生后面走似乎也不对。老师和学生谁才是课堂上的主体?这个度如何去把握?

2、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教学的路子是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还是套用某种固定的模式?是给个问题,然后小脑袋一碰,你们讨论去吧,再找几个人汇报汇报完事?还是你一句我一句热热闹闹来个大讨论、大辩论?如今开放的教学课型如百家争鸣,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质疑式、讨论式、辩论式、茶馆式、小组式、采访式、主题式……到底是套用?还是要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

3、有关语文学科性质定位的问题:语文课堂上到底是突出读?还是突出演?是突出让学生去想(即发散思维)?还是重点引导学生去悟(在读中悟)?老师能不能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蔓延?这个度又应该如何去把握?|

第二次反思

一、自我评价

?守株待兔》这一课我前后共备课三次,第一次教案突出了老师的主体地位;第二次倒是训练了学生,但目标又不够明确;到第三次时,我将教案重新做了较大的调整,思路变得更清晰,

重难点更突出,目标更明确了。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了三个:

1、学会生字和词语。

2、朗读、用自己的语气有感情地复述课文,领悟寓意。

3、拓展想象,训练口语交际。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这三个目标进行教学,这节课条理清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字教学自然、灵活,学生完成了从积累到运用的过程。

第二、以训练为主,训练学生读书,说话。老师所设置的每一次的练习,都结合课文朗读进行。

第三、学生的提问,学生的回答离教学目标更近了,避免了盲目性,因而能较自然地带出寓意。

第四、问题的设置带有层次性,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第五、老师注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尊重学生,让学生自己体验,自己感悟。

二、自我反思

1、如何开课?如何营造开课的气氛?如何掀起开课的高潮?排球运动中,扣球手在扣杀时要做到短、频、快,老师是不是可以借用并充分运用?

2、在梳理问题进行点拨时,老师的语言要拿捏到位,明白如话。如果把拓展想象中他的亲人、邻居、朋友纷纷劝他说这个问话设置为:假如你就是他的亲人、邻居、朋友,你会怎样劝他?这样更直接,更有针对性。

3、学生所提出的所有问题都应该给予及时的回答。对一些很明白的问题,应该当时解决,涉及到课外知识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通过课外查有关资料获得,而对牵涉到文章主要内容,即本节课教学目标的有关问题,则放在学课文当中去解决。

4、当学生在表达不清楚时,老师该怎么办?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小时,老师又应该怎么办?放大学生优点,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善用赞扬和鼓励,才能引发学习动机。

5、在教学的最后两个环节出现失误:一是点明寓意时,老师太苛求学生的寓意尽量靠准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展。正如《画杨桃》一文中告诉我们的一样: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苏轼也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限制孩子思维的发展,等于为孩子和老师画地为牢。老师应该如何去把握好这个度?二是拓展想象时,因为已下课,学生半

天不往老师心中的答案上靠,又因为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一着急,脑子出现瞬间空白,忙不迭地追问学生:他们应该怎样说?似有你今天说不出来,就休想下课的架势。学生早被吓回去了,那里还会有言语?欲速则不达,破坏了整个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新课标提出要尊重学生,倡导自主性,加强实践性,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应该努力往这方面靠近。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愈高。

6、在教学中对每一个环节的时间应该充分把握,有备无患,老师也不会自乱阵脚。

三、解答困惑

1、突出学生主体应该围绕教学问题来进行。引而不发,助人自助,教师无论是带还是跟,都应该视情况而定。目标中说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教会学生怎样学,比让学生学会什么重要。学的过程比获得的结果重要。孔老先生在两千多年前不是早就教诲我们: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在过程中学会了、掌握了方式方法,结果自会水到渠成。

2、要强化问题意识。在任何教学活动中,师声双方均是主体活动者,任何单一的答案都应该得到否定。但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导引。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提问题,不能漫无边际。这也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导定向的系统训练。

3、有关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问题。情感浓烈的课文要引导学生以读和悟为主,故事性强的课文要突出演和想。

4、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明确教学目标,一切教学环节都应围绕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目标的确立要简洁、突出重点,而切忌枝蔓太多。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要做到有的放矢。点、线、面都想顾及,是绝对不可能的。这样既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又使得教学效果不突出。

5、高潮一词的理解是比喻事物高度发展的阶段,具体到教学中来,就是要能使学生兴奋,老师兴奋,体现出一堂课中最精彩、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一部影视作品能否引起观众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剧的精心策划,导演的精彩拍摄,适度引导,演员的出色表演。同样的道理,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就是一部微型作品,导演是老师,演员是学生。这部作品的好与坏,老师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因为老师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演员,是一群没有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演员,或者说是一群正在接受训练还不够成熟的演员,高潮的出现绝对要靠老师的引导。一节课的高潮可能出现在四十分钟的每一分钟里。具体的问题是如何引起这个高潮!开课时需要高潮,课中时需要高潮,课尾时仍然需要高潮。讲故事、游戏、表演、唱歌、猜谜……种种种种都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关键是看老师如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让这种积极性充满整个课堂,乃至自己的每一个课堂。换句话说,就是老师要给学生永远的新鲜感,而这个新鲜感的保持确实是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深思索的,特别是经验尚浅的年轻教师.

两课之后的感想:

任何思想的转变和观念的蜕变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新课标带来的新观念对我们习惯了传统教学的老师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冲击。面对冲击,我们应该有怎样的态度?是退缩?是无畏?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怎样才能让这种冲击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而不是一种束缚?通过两课两反思,使我逐渐进入蜕变的过程。终于把读书挤进了课堂,终于向传统教学发起挑战了,终于把训练学生作为重中之重了。第一次上课时,总想面面俱到,什么都想展示,结果是所有自己能想到的都展示了,却没一样落实了,活活给自己上了一副枷锁,导致第一节课的失败。第二次上课前,我努力要求自己跳出这个框框,力求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教学,得到的结果是:它只给我指出了前进的大方向,至于如何迈步则是我自己的事情。于是我思考,我改进,我努力。虽然仍有缺憾,但我想我至少已完成了重塑自我的轮廓。如果进行第三次、第四次的教学,我相信我会使雕像更趋完美。

由此可见:理想的教学设计与教师的课堂实施总是有一定差距的。差距会带来困惑,更会带来冲突,但困惑使人奋进,冲突使人成熟,而成功就静候在冷静的思考与沟通之后。

5守株待兔教学反思篇4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通过种田人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只撞死的兔子,他就丢下锄头整天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兔子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想不劳而获是不行的”这一比较深奥的道理。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2.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教学《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时,我以读为本,牢牢抓住朗读,扣住重点朗读,读好、读懂,加强感受与体验,力求通过读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寓言故事,体会寓意,受到教育。

2.在字词教学方面,它仍然是教学中的重点,教学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法,如个别读、小老师带读、男女生赛读、开火车读等方式,使他们掌握字词。在理解课文内容时,通过学生反复品读课文,找出描写“守株待兔”这一成语的内容,从而懂得“株”就是指“树桩”的意思。在引导学生领会寓意时,也是让学生从读中来感悟守株待兔背后的真正寓意。将课堂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充分的说,在说的同时,不忘记对写话的训练。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学生总喜欢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在教学中,不能枯燥无味的讲,要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堂上给学生带给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我让学生分小组来表演这个故事,一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二是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这则故事,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很出色,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就是连树桩,他们也想出花样来展示,兔子的动作,特点也展示得十分棒,学生在欢乐中度过这堂课,也正因为他们的表演使这堂课显得生机勃勃,成为这一堂课的亮点。

三、不足之处

拔高要求,总喜欢要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评价时,老师应抓住最佳时机给学生予以点拨。大多数时候,教师成了一个洗耳恭听的观众,没有穷追猛打,乘胜追击。一味对孩子讲的东西表示认同,似乎是不管你讲什么,只要你能说就行。局面失控,变成了老师被学生牵着走了。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

(1)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到事物谈起,说有没有妄想过不劳而获的成功,引入课题,释题质疑。

(2)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借助图片动画弄懂“丢下”、“全完了”,在简笔画中找出这样的情景。

(3)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重点引导体会感叹号的语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4)突出重点,解决难点。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课文;通过“拾兔”,懂种田人懒惰的原因。

(5)总结学法,引导自学。检查效果,完成练习。

(6)角色表演。假设情境,创造思维,练说:种田人认识错误后的情境。

(7)归纳总结,提示寓意。

5守株待兔教学反思篇5

文言文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守株待兔》是一则寓言故事的文言文,本寓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不劳动是不会有收获的,不能靠运气过日子”这一道理。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学习文言文是有一定难度的。今年我做为国培2坊主备人之一,经过三次备课两次上课,顺利完成了坊主吴老师交给的任务,现在将这一节课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材中不仅有文言文还有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大意。在备课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大意,让学生根据每一句大意去找对应的文言文句子。学生看到这样的要求,高兴劲儿立马就来,太简单了。不一会就高举小手,纷纷发言。学生找出对应的文言句之后,我又让学生在找出古今意思差别大的字词,帮助理解课文。学生们读了白话文大意后,和文言文进行对比,一读就懂,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常常佩服古人有才,这么多的意思竟然短短几个字就能表达到位,倾诉清楚,激起学习的兴趣。

二、朗读贯穿教学始终。文言文语言精练,具有音韵美和节奏美,读起来 琅琅上口,所以古人称读为‘吟”“咏”。学生在只有在读中,才能更好的体会到文言文的韵律之美和意蕴之美。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一读做到不添字不掉字,通顺流利即可。二读,读出韵律和节奏之美。要想读出韵律和节奏之美,我进行了范读,让学生找出我读的和他们读的不一样的地方,问题一提出,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心中一亮:“原来老师不仅读出了节奏,还读出了感情。三读,读出感情。在分析完课文之后,学生已经知道文言文的大意,再次让学生进行朗读,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角色,根据自己的理解感受去读,在品读中感悟到寓言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

三、理解寓意突破重难点。明白寓意,联系生活实际谈看法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之后,已经知道寓意,但我没有直接说出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让学生自己说,同桌互说,班内展示等形式讲故事,联系生活实际说启示的方法把寓意说出来。这样一来,教师不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想象充分的说,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把寓言告诉道理牢记于心。

不足之处:时间分配上有点前松后紧,造成后面讲故事环节展示学生稍微少了点。

5守株待兔教学反思篇6

?守株待兔的老农夫》选自人教版小学四年级音乐上册,第二单元的歌曲,节拍是四二拍。是一首叙述性体裁的歌曲,主要描述了一个《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诙谐、幽默的通过歌曲形式讽刺不劳而获的老农夫。本节课我以《守株待兔》的成语故事作为导入点,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理解音乐故事。这样做了铺垫,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效果不错。

在备课时,我所注意到的一些知识点和歌唱技能上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完成,有个别乐句学生音准掌握得不是很好,通过反复训练,讲解,这样,学生很快唱准了。

因为本课的知识量很大,所以最后时间上有点紧张,音乐文化视野拓展部分没有完成,以后要注意时间的设计和对教材的深刻再挖掘,尽量不出现没有想到的情况发生。

最后剩了一点时间,我就把歌曲变成了课本剧,让几个学生分角色表演歌曲,结果大家都很积极在表演的过程中也都很放得开,模仿兔子的的同学表现的很慌张,老农夫的同学在等待的过程中都自由的发挥,让小观众们看得津津有味。快下课了,没机会上台表演的同学还都很遗憾,直到我说“下节课咱们继续表演”时,才开心起来。所以音乐课能让学生们意犹未尽就算是成功的,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会都带着学生们多多表演,让他们感受不一样的快乐。

5守株待兔教学反思6篇相关文章:

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优秀6篇

15鹅教学反思6篇

灯光教学反思6篇

云缨教学反思6篇

六上圆的面积教学反思反思6篇

灯光教学反思教学反思5篇

9的分与合教学反思精选6篇

找质数教学反思6篇

教学反思美术类优质6篇

背影教学反思反思6篇

5守株待兔教学反思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