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必须将教学反思的写作重视起来,下面是高中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小石教学反思5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石教学反思篇1
用两个课时完成了《小石潭记》的教学,在教学工作中,完成了所有的教学任务,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突破,教学方法得到很好的落实,学习方法得到了贯彻,表面上看,所有教学目标均已实现。同学们对于课文的基本内容的理解比之前的掌握好得多,通过能通过相互帮助的方式来解决文言大意,因为文言文是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难的一个点,所以在教学时都特别注意,故此次教学过程就显得非常注意,同学们对于文言文大意的理解基本达到目标,对于课文中所涉及到的如何描写景物的写法基本也理解了,能把握描写景物的顺序,同时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能理解作者的心理和思想变化的基本过程,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于祖国山河的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从而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由于文言文是同学们非常难的一个点,同时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文言文也是毕业升学考试中必考的一个项目,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引导大家关注,因此,根据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尽量让大家在课堂上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改变了计划,读书的时间多于了分析的时间,教师讲的时间少于了同学自己分析理解体会的时间。这可能是在此次教学中特别的`地方吧,当然由于自己对学情的掌握还没有完全深,对于极少部分同学的把握不到位,也造成了有极少部分同学可能会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特别像班级中的一个姓陈的同学,因为不动手,不动口,课余时间帮扶又不到位,可能会造成学习滞后的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因为采取了分段分组完成理解的教学方法,原想可能有极个别的组不能完成任务,一直在担心着,可当要求大家进行理解分析时,让我感到特别吃惊的地方,班上一个长期不开口讲话的同学居然主动要求发言,而且所讲的内容非常正确,这让我感到特别吃惊,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引导、开发!同时也让我感觉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很不称职,因为教学并非只在课堂上的45分钟,而要在课余花很多时间去了解同学们的思想、特点、爱好等,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很好地开展教学工作的,没有付出不可能有收益。
影响同学们学习的因素主要是教师对于同学们的了解不到位,不管是同学们的思想感情、世界观等都了解不多,对于同学们的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程度等都不了解,这样才造成了同学们学习受到一定的影响,还有就是教师自己的个性特点也有可能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因为自己给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是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敢”发言,不“敢”自由地进行交流,担心受到教师的责难,当然教师并不责难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师生交流的时间不多的缘故吧,然这确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多与学生交流,让同学们先了解教师的个性、习惯,这样有利于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同时教师多了解同学,把握同学们的学习方式方法,有利于在课堂上因材施教,同时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多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让同学们多讲,教师讲的时间最多不能超过20分钟,这样有利于学习发挥自己的主动能动性,方便教师发现学生的特长。
小石教学反思篇2
文言文教学向来就是一个难点,学生听的很枯燥,而且谈古色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它重点在“语言”上,这在课堂教学和检测上表现得特别明显,第四单元首篇就是《小石潭记》这篇文言文,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此文时我尝试着进行了情境教学。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并且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作者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于是我以导游的身份,以课后练习一“发现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
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本文的课件,让学生分组观看。课堂上我激情满怀,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谈乐和忧的心态变化,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大胆的去谈,谈的时候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还精心设计了拓展延伸练习:当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开发成旅游盛景区,如果请你作为设计师来设计景点,你会怎样设计?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被点亮了:“幽竹阁”、“玉佩泉”、“翠蔓廊”、“观鱼台”、“望溪亭”……争先恐后的发言,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主要是一班的学生,表现的更为突出。
可是第二天早读,却发现同学们断句不准,朗读尚成问题,更不用说背诵了。对一些字词理解也有误,虽然进行了补救,但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误在于: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他们毕竟只是初二的学生,文言文基础也是比较薄弱的,且缺乏良好的自学习惯;第二、忽视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基本环节,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训练方面缺失,丢掉了最基本的“抓手”。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更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灵性。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总之,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是难点更是重点,所以教师应该高度重视,不断探索,针对不同文体的文言文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相信,经过我的努力,在这方面的教学会有或多或少的进步。
小石教学反思篇3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言文,此次教学这篇课文,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两条,即让同学积累文中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的含义;通过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景物的短句,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之前,针对所教班级同学情况,对他们提出了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自主试读三遍;
2、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句作圈划;
3、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和《永州八记》。
教学步骤分五步:
1、由柳诗《江雪》导入,用时三分钟;
2、走进课文,包括正音识字、朗读课文、疏通课文等,强调实词的解释和加强同学个别朗读,整个环节用时二十二分钟;
3、研读课文,主要引导同学品位写景句,体会作者的乐与忧,用时十分钟;
4、教师小结,用时两分钟;
5、同学朗读课文,安排作业,用时三分钟。
教学后,我觉得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这一环节时,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如:
师:(出示课件考虑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同学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江雪》、《黔之驴》等)
生(甲):以前背过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吧。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孤独、失意的写照。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革新,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气之时,一呆就是10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假如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终究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再播放一首乐曲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忧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抒发作者_______的心曲。(忧伤抑郁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协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志向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
虽然同学已学过作者的同类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以和相关的诗词,但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同学在体会作者的“忧伤”时可能掌握得更快更好。ppt 画面让同学领略了小石潭的自然美景,再配上合适的古筝乐曲朗读,既学了知识,又得到美的熏陶,还提高了学文言文的兴趣,效果教好。
教学中也发现一些缺乏之处,主要是同学预习不够到位。如:
师: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了课文,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一些词语的正确读音。
生:(同学纷纷举手,师请一位学习中等的同学)朗读。
──此环节该同学就出现了读错字现象。读错的词语有:坻、佁、俶、差。而且读得结结巴巴。其实前三个字,书上注释都有,不应该出错。而“差”字,第一段中出现了“参差披拂”他读得正确,而后文的“犬牙差互”却读错,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这说明课前预习要落实到位,教师要有预见性,要在备课时预设一些同学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课堂教学才干环环相扣,不出意外。最好先用一节课时间让同学人人都对字、词、句、篇有所了解。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的词语注音,读准字音,这样在朗读时就不会出错,,并且要读熟课文,让同学将查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如写作背景、学过的诗、文,相关的人物等,在全班互相交流,有利于同学对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正确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作业安排了两项:一是熟读、背诵课文;二是扩展阅读训练:读袁宏道的《西湖游记》划出写景句并体会作者的感情。
西湖游记
袁宏道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上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阅读此文后完成练习:
1、划出描绘西湖全景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分别什么角度写出了西湖的美丽景象的?
2、表达作者初游西湖时怎样的心情?
对作业的检查发现,同学阅读课外文言文难点是对实词的理解,以致影响到对内容的理解。因此,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依然要加强对文言词语的积累、课文的朗读和对课文的理解。
小石教学反思篇4
预习
1、指导学生课外收集有关作者文学创作及政治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准备好课内发言。
2、阅读课文:
⑴借助字词典、课文注释或其他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句中停顿。
⑵研读:借助课文注释及相关资料书籍,读懂句意,初识文意,标记关键性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比较其用法。同时勾划疑难词句,标记疑难问题,准备课堂提问。
⑶赏读:把握语感,深入体会作者融铸在文字中的思想感情。对你认为美的语言要重点品读玩味。
课堂教学
1、教师用“古文运动”设计问题导入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文学史上“古文运动”的有关知识,明确“古文运动”其实就是当时散文创作的一种理论。(不求太多太深,能让学生知道“古文运动”的基本情况并引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柳宗元即可。)
2、教师板书课题及作者,学生互动:交流收集来的资料,互相补充,形成对柳宗元写作及政治活动的相对完整的印象。(教师要适时点拨和强调,根据情况还可作必要的补充)
3、请学生准确记录、记忆他认为重要的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对作者作出自己的评价。
4、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遭遇,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表达出了他当时的这种心境或情绪?(先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后作自己的概括和归纳。参考理解:“乐”“悲”交织的两种心境,“乐”不抑“悲”,以“乐”衬悲)
5、检查朗读情况:语音、停顿、语感;解读的重点、难点、疑点;精美文句的赏读。
6、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文中哪些句子在抓住“小石潭”的主要特征进行描述?哪些句子是抓住小石潭周围环境的主要特征进行描述?(用原句回答后,可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
7、你去过哪些风景秀丽的地方?请选出记忆最深的一处对其景特征进行生动准确的描述,并在文字中融入你当时的心境。(“一切景语皆情语”,善于表达自然能情景交融。)
8、比较下面两首诗,看它们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课后读背,包括这两首诗。
小石教学反思篇5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一篇。作者通过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石潭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来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除了让学生读懂文章本身之外,还应该教会学生从中,从这些名篇名家名作中,学到写景状物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思路,使自身作文得以改进。于是我在疏通文意后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领略小石潭的山水美,体会作者抓住特征细致描摹景物、有顺序的写景、并能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上。这节课我就试图进行这方面的引导,灌输学生“学文章的最终目的是为作文服务”的观念。
带领学生对文章的段落、词句进行解读欣赏,让学生充分感受小石潭清幽的环境、清澈的潭水、形态各异的石头及充满蓬勃生机之美。在作为旁观者欣赏小石潭的美丽之后,请学生以思考者的角度来想想作者是如何将小石潭描绘的如此美丽的。就此归纳总结出作者写景的特色、方法,适时的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尝试。
虽说我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在实践操作中我却碰壁了:学生较为被动,课堂氛围较为沉闷。课后反思,老师规规矩矩的提问引导,学生自然正正经经的小心答题。这种一问一答的缺乏创新的形式,怎么能激发学生活跃课堂呢?事后,我不禁问自己,这个教学目标难道没有其他的教学形式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主动学习吗。回答当然是否,只要我多花点时间去“备学生”,这种局面应该可以改变。比如说,在带领学生透过字词理解作者笔下的小石潭美景之后,完全可以给学生多点时间让他们去“画一画”,画出他们眼中的小石潭,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去想象,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再给点时间给学生展示,并让他们简单说说原因。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想想作者的写作技巧并加以学习练习。我想如果加入这一环节,课堂氛围会活跃不少。
总而言之,上课之前不仅要备课充分还要在教学形式上适当创新,对学生的反应也要有充分的准备,营造出一个活跃的学习氛围。
小石教学反思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