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认识3教学反思参考8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学能力的提升是离不开认真写教学反思的,只有不断的撰写教学反思,才能使教学技能得到提升,以下是高中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数的认识3教学反思参考8篇,供大家参考。

数的认识3教学反思参考8篇

数的认识3教学反思篇1

第一节课是毫米,分米的认识,我们几个商量试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教学。说实话“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对我和学生都是一种新的挑战,我必须对这种模式有新的认识和重视。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这需要我们更加下功夫才能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发展它,成为自己的、新的教学方法。

刚开始我们得一步一步的来,我们要先来精心设置预习作业,指导学生怎样去看书,怎样思考问题。“先学”不是让学生自由、随意、单纯地看书,而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学。老师首先了解学习目标,而后老师根据学习目标提出一些问题,刚开始让学生有一个扶手,必要时还要进行学前指导,布置给学生自学相关的内容。

课堂上的“后教”,是学生在充分自学后,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通过老师巡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在学生自学以后,老师能够发现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质疑问难,相互交流等方式自己处理自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之间相互的合作,互相帮助,达到了共同提高。

往往有一些问题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在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教学时,有时感觉手忙脚乱,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知道什么时候解决。说明自己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熟,需要继续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把它融化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数的认识3教学反思篇2

对于梯形,大多数孩子都对它有着感性的认识。这节课我结合幼儿的这种感性认识,设计了找图形、剪图形和画图形等环节。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强化这种感性认识,同时,通过比较,通过老师的点拨,把这种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整节课由“找图形”导入,学生在找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找图形的过程中,让幼儿把梯形和其他图形分开来,这样很大程度上结合了幼儿对梯形的感性认识。在找图形之后,我没有让幼儿直接拿材料出来剪,而是让他们把梯形和长方形重叠起来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认识梯形的一些特征,这样更强化了幼儿的感性认识。

在剪梯形环节中,让幼儿拿一张图形纸把它剪剪,让它变成梯形。这个过程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梯形基本特征的认识能力。幼儿剪梯形虽然有的剪的不是很到位,浪费了些时间,但我认为这很真实,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己就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

在画图形的环节中,让幼儿在很多图形中选出是梯形的给予涂色,进一步加深对梯形的判断和认识。

学是幼儿对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教学设计.梯形对中班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因为现在的家长也很重视这方面的,但是幼儿对体型的认识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知道其真正的一些特征。所以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对梯形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这节课我设计了认识图形、区分图形、给图形涂颜色和剪图形、游戏、活动延伸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强化感性认识并通过自己亲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在给图形涂色的环节中,让幼儿在多个图形中选出梯形并给予涂色,进一步加深对梯形的判断和认识。因为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让小朋友在课上剪图形,而把这个过程放到活动区中作为活动的延伸,让小朋友自主的进行,在活动区中,很多小朋友模仿着老师在课上变魔术的样子,熟练地使用着剪刀,一丝不苟认真的剪着,这个过程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对梯形基本特征的认识能力。虽然有的小朋友剪的不是很到位,但我认为这是他们很宝贵的一个自主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对梯形特征的直接经验。值得说明一点的是希望各位家长多给孩子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当然,在设计问题这块上,我做的还很不够,很多问题问的比较随意,并且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性与引导性,这点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

数的认识3教学反思篇3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毫米的认识》,内容包括教科书第2—3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3题。例1用小组活动的画面提示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方式,以数学课本为素材,让学生通过估、量,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发现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孩子能比画出1厘米的长短,并从学生尺上找出1厘米的具体长度,此时及时引导孩子观察尺子上的1厘米间还藏着什么秘密,孩子发现把1厘米的距离又平均分成了10份,每一份又是多长呢?就导出了1毫米,毫米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1厘米=10毫米。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呢?孩子竭尽全力地寻找着,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刚长出来的指甲、身份证的厚度等差不多是1毫米。捏着硬币厚度慢慢抽掉,体验两手指间的缝隙就是1毫米。

引导学生从尺子上找出10个1厘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比画出10厘米的长度,就可以用一个新的单位来表示——分米,也就是1分米=10厘米。出示米尺,观察了解1米=10分米=100厘米,并用两手比画出1米的.长度。组织孩子来画一画1毫米、1厘米、1分米和1米,知道这些单位从高到低排列是米、分米、厘米、毫米,同时结合生活举例它们分别适用的场合。

请2个孩子合作,到走廊里用米尺1米1米地量出10米长的距离,分组让孩子亲自去走一走10米长的距离,假如走10次就是100米,假如走100次那就是1000米,1000米=1千米,千米是比米还要大的长度单位。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比如学校操场一圈是200米,跑5圈才是1千米,体育场一圈400米,跑2圈半就是1千米,从学校门口出发到桃岭集镇十字路口大约1千米等。再布置孩子回家体验1千米,比如在家长的帮助下走一走100米要多长时间,算一算1000米走多长时间,找一找从家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等。

孩子对这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已建立了较清晰的表象,怎样能熟练地应用呢?主要是记住它们间的进率。我引导孩子把它们一一请到自己的左手手指上,用右手点着左手,从大拇指起依次分别是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拇指与食指间的距离相对较大,所以进率也很大是1000,其余手指间的距离看作一样,相邻都是10,每隔开一个手指就添一个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米=1000毫米。孩子对这样的记忆方法比较感兴趣。

实际教学中孩子对单位的换算还是不够熟练。强调要观察清楚是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的改写,还是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的改写是非常重要的,然后利用熟记的进率去乘或除,特别是去除以进率时孩子还不会除以整十、整百或整千数,那只能让他们找几个十、几个百或几个千,其实就是找十位、百位和千位上的数,特殊的如200000米=?千米要组织讨论寻找答案的技巧。

长度单位的教学思路影响着重量单位的学习思路,同时对以后小数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也是今后指导孩子生活实践的重要知识,因此我们老师要不断地探究适合孩子学习的方法,,尽量做到“教与学”的轻松结合。

数的认识3教学反思篇4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发现了一些成功之处:

一、将数学融入生活,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圆已经有了比较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时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氛围中自然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在生活中体现数学

在本节课中,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用手中图形物体画一画,折一折形成圆形纸片,并在桌面上滚动,得到圆易滚动的特点;而且画出的圆大小不同,是因为实物不同。()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在教学中多次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组员进行交流,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圆使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美,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将学生的名字连成一个圆,使学生更深入理解圆的内涵,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不足之处:

学生手里有圆,互相交流,但是在折一折操作时学生跑去和其他小组说话,有的快有的慢,滚动起来收拾不住。

数的认识3教学反思篇5

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这部分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学生在第一学段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长”这一概念呢?这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

一、在实践中感知周长含义

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从而真正理解周长,形成表象。对此,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

1、指周长:

指一指手中不同图形的周长;

2、说周长:

说说在通过指周长后你对周长的理解;

3、画周长:

用彩笔画一画手中树叶图形的周长;

4、找周长:

找一找我们身边不同物品平面的周长。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在体验中解决周长问题

在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环节上,我组织学生充分运用手中工具采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寻找不同图形的测量方法,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操作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规则图形),有的用绳子围一围,再量出绳子的长度(不规则图形),有的直接在直尺上滚动(圆形).体现了从多种角度去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的认识3教学反思篇6

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是学生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通过圆的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骑过自行车,有些学生可能还用过圆规,对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只是从直观的认识,本课将在学生原有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使学生生科体会圆的特征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在低年级时对圆已有初步地感知,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的困难。由认识平面的'直线图形到认识平面的曲线图形,是学生人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

教学目标

1. 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圆,学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画圆的过程中认识圆的特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

3.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观察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

难点: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数的认识3教学反思篇7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局部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同学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我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

一、从观察中考虑

小同学学习数学是一个考虑的过程,“可以说,没有考虑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考虑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我出示书本例1的表格后,引导同学进行观察,并考虑:表格中的两种量怎样变化的?两种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从而得出: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同学在观察中考虑、在考虑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在合作交流中感悟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同学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同学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让同学采取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方式自学“试一试”,在小组里进行合作讨论,做到:同学自身能学的`自身学,自身能做的自身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多少倍。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是一定的”。尽管同学观察、归纳的程度不一,但确实符合同学的认知

三、在生活中运用

归纳总结出了正比例的意义后,我布置了让同学说说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关系,并判断一些量是否成正比例,培养同学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数的认识3教学反思篇8

“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对数的认识的进一步学习。怎样把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认识规律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起来设计教学,是本课着重研究的内容。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干老师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一、数形结合,让学生获得清晰透彻的数概念。

在整节课中,干老师充分利用了小方块来帮助学生建立数的表象。通过让学生来估计小方块的数量,到具体地数出,10个一列(10个一是10),100个一片(10个十是100),1000个一个大正方体(10个一百是1000)。充分感知了个、十、百、千之间的关系,并有梯度性,为学生建立了形象的'感性认识。之后,当干老师出示1片6列、3片5列2个的小正方体时,学生基本上都能马上看出这些数;接着出示一些具体的数,学生也能想象出这是怎样的一幅方块图。以上种种都归功于干老师之前为学生建立的方块图的表象。计数器的半抽象,直至最后数的概念的抽象概括,让学生经历从“数小方块”到“用计数器数”这个知识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十进制计数的原理,理解十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千”,在展现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数感。指导学生动手拨计数器上的珠子演示数,读数,进行多样性的练习,突破了拐弯数的难点。

二、让学生感受更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当干老师揭示了全校人数有980人后,向学生提问:往后数多少就到1000人了?一个学生上台在计数器上拨,拨到999后,学生碰到了困难,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和理解了更大的计数单位“千”以及“千位”的产生,同时又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了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

总的来说,在这节课中,干老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千方百计帮助学生强化这节课的重点,突破这节课的难点。整节课贴近生活,比如让学生搜集1000以内的数,使学生感受1000以内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但个人感觉,在本节课中,干老师在教学拐弯数时,让学生说得不多,而且请学生上台拨计数器时,没有彻底放手让学生去拨,而是发现学生稍有不对,就把学生打断了,然后自己亲自去拨。

数的认识3教学反思参考8篇相关文章:

认识2教学反思模板8篇

认识十的教学反思8篇

认识4教学反思模板8篇

秒的认识课后教学反思8篇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8篇

认识分数的教学反思通用8篇

钱的认识教学反思模板8篇

认识千米和吨教学反思8篇

认识线段和画线段教学反思8篇

认识数字3.4小班教案7篇

数的认识3教学反思参考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