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教案优质5篇

时间:
Cold-blooded
分享
下载本文

趣味盎然的教案内容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轻松愉快的氛围,教案是老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的依据,是教学的重要指南,下面是高中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孔雀东南飞教案优质5篇,感谢您的参阅。

孔雀东南飞教案优质5篇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及一词多义。

2、理清文章结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挖掘悲剧根源。

3、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

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体味诗歌的悲剧意蕴。

一.导入

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

?上邪》(苍天啊)一位女子痴迷而挚烈的爱情誓言。(两汉乐府)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

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里草犹悲!

南宋年间,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唐婉再游沈园,和之。不久抑郁而亡。

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永隔天河、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白娘子与许仙

顽强的生命可以摆脱精神枷锁。只要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美好的理想就会实现。

今天我们就来说下发生在两汉时期的一段凄惨而又悲壮的爱情故事,它就是孔雀东南飞。

二、解题

1.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时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_)。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2.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2).“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3).《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3.基础知识

1、互文:是指古代作家在写作时为了增强某种表达效果,把本应该合在一起说的话临时拆开,使同句或相邻句中所用的词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理解时又应该合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法。

2、偏义复词: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三、课文把握

1、诗歌结构:

层次章节标题情节段落

起兴首句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兰芝自诉开端

第二部分“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发展(一)

第三部分“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发展(二)

第四部分“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_

第五部分最后一节化鸟双飞尾声

四、课文分析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4、欣赏铺陈、排比、比兴的艺术手法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横的铺陈如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5、总结

本诗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际。作者否定了一切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后无沦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听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相关章节。

2.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2

教授者:摩西

时间:2004年9月14日星期二第三节

教学内容:孔雀东南飞第二课时,分析刘兰芝形象

教学过程:

在上节课我们已经讲了这首诗实际是比较著名的爱情叙事诗,同样也是一个爱情悲剧。在近代现代,悲剧也是很多艺术家各自不同的,在此前我们谈过鲁迅关于悲剧的看法。从某个角度上讲,鲁迅所讲的也是悲剧的共性。咱们今天下午要欣赏的梁祝就是如此。焦与,就是如此。李尔王。一对更加执着的情侣因为种种共赴黄泉,罗密欧朱丽叶。

我们通过这节课要来探讨悲剧在构架上的特点。我们在上节课讲过,非常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悲剧的反差。美被破坏得越偶然,越没有道理,越深刻。比如上节课说的朱罗悲剧。信使没有送信给罗,他以为死了,就在遗体前自杀,这时候对方醒了。也就是说根本没有理由的悲剧,越是这样,悲剧性越强。这几乎也是所有的悲剧所常用的手段。

今天我们要研讨一个问题,请翻到第九页。从第二页十三为织妇开始。现在我想提一个问题,在这几段,文章是否运用了这种反差手法,如果有,请指出来,我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大家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在互相讨论。

讨论声渐小渐趋于无穷,想必大家已经讨论好了。

同学一:我觉得是夜夜不得息,大人故嫌迟,她的婆婆说此妇无礼节,她的行为跟他的评价不成正比。

老师:从第二节刘兰的自述来说,她勤劳贤惠。举例说明。

同学二:听不清。能干。尊敬他的婆婆,孝顺。举例。

老师:这倒底是个什么样的媳妇?

同学:本分,遵守古代的妇道。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丈夫在外面上班,他在家里劳动。

如果从开头来看,他很聪明。这个女子从这里介绍自己来说,他的各方面都是相当优秀的。任何男人娶到这样的媳妇是三生有幸。这里形成了一个反差。他的这些素质与“大人故嫌迟”形成反差。他的婆婆是怎样评价的:

此妇无礼节,,,他的婆婆评价他无礼,请大家往后面看,能不能找到兰芝对这个评价的看法。

同学:举动敢自专。

大家一起把新妇问府吏这段读一下。学生齐读。

有一个字大家可能有不同意见。姥,注释里有没有?有。

其实刚才在前面说孝顺的时候谈的不是很多,但他婆婆对他的评价无礼,但是紧接着他以铁一般的事实否认了这种评价。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用刘兰芝的话来说。现在想,一个媳妇又,,,,,,那么,为什么被人如此对待?

什么原因?

学生议论。

关于这个问题有许多名家争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就是没有儿子。七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还有,想娶个最好的。用弗洛依德的说法也可以解释。我个人认为这种讨论没必要。均没有充分的理由,我觉得没有必要讨论这些。因为婆婆驱逐他的理由就是没有理由,他所受到的就是不公平的待遇。我们没有必要探讨七出,如果探讨,与本意违背。我们刚才说了,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没有任何理由借口。一个被理论上抛弃的孤女,提到了窦娥冤。两个家族之间莫明其妙的仇杀。罗朱。其实在这里,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刘兰芝,如此美好的女子却受到了这样的对待。从某个角度上讲,加剧了悲剧的深刻性。更重要的是怎样更深地理解这个悲剧。不管如何,这个悲剧已经发生了。

刘兰芝有一个特点还没有讲。美丽。在哪一节?请大家齐朗读这一段。纤,多音字。

其实在这个地方,有一个特点还没有讲到,就是在这里讲到的他的美丽。

世道如此,可以说这就已经是一个完美的女子了。从内在品德和能力,技能,教养到外在的美丽。无可挑剔,正因为无可挑剔,被挑剔驱逐,更加证明了驱逐了婆婆的荒谬。在这里不遗余力地描写了刘兰芝的打扮。这是诗经中三种表达方式的哪一种。从整个上来说是什么?赋。

什么叫赋,赋就是铺陈。用很多的语言,很华丽的语言,从很多方面去描述。在后代很多,以至于成为文体的代称。

描写了哪些方面?严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如此仔细?要走了。严到了什么程度,事事四五通。最后是精妙世无双。哪些精妙。足,头,腰,耳,指,口。可以说,作为女子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局部来进行描写。表现他的飘逸。还有首饰等。具体地说。

作者这样不遗余地去描写他的美丽,他的目的只是为了描写他的美丽吗?

给一分钟时间,大家考虑一下。

为下一步嫁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想一想,刘兰芝是人,咱们也是人。

引起了对他的同情。让他婆婆看一看,他还是一个美女。

这些都有道理。她烦不烦啊,人都要走了,还要花时间打扮?

请大家打开优化设计。说实话,我没带。第九页,第二大题第二小题。刘兰芝事事四五通,有误的一项是?

赞成a的举手。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他的美貌,而是他的尊严。所以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不食咩来之食,

当刘兰芝已经败局已定,他选择的不是大哭骂街,他选择了尊严。

他要告诉对方,你们错了。即使我不回来。

有的同学选择b。他是不是想获得焦母的好感?不是。

他觉得他婆婆在这里回心转意,可能吗?后面有徒留无所施。

这里可以看出他另一个特点,自尊,坚强。

随着咱们的阅读,一个传统女子甚至是现代女子的典范逐渐展现在我们面前。他还有一个特点,从整篇文章来看,忠贞。

所以我每次看到都会想到梁祝。

为什么过了将近三千年,孔雀东南飞一直能飞到我们面前?最大的特点是他忠于爱情,忠于自己的选择。

现在我们可以倒着推理一下。忠于爱情是最主要的。我们可以这么说,这个形象是最美丽的女人。就是这样的女性,受到了毫无道理的对待,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这个社会,看到了迫害他的东西。

谁能告诉我,是什么迫害他?封建礼教。

虽然还没有到南宋熹他们。但是包括一些纲常,伦理,等,从制礼仪那时候起就奠定了基调。这里有一个更鲜明的实例。这是对历代封建者的控诉。也就是这么一个人受到了这样的待遇。实际上他和他的丈夫已经注定了。

那么那丈夫是怎样一个人?

小吏。

我们应该对他有一个评价。男人是山,女人是水,丈夫应该是妻子的一个依靠。他丈夫在做什么?请大家找出到现在为止他丈夫出场的地方。首先是不是自己出场的?不是,刘兰芝口里出场的。哪一句?君既为府吏还是府吏得闻之?

实际上是有既为府吏。这是对焦仲卿的描述。

然后,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

下一节再解决。谁提出要走?他对他的丈夫说什么?他母亲事先知道吗?答案就在下一段。下课。

[1]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以中国著名古典诗篇为题材谱曲的器乐作品——《孔雀东南飞》使学生体会理解音乐与诗歌的亲和性。

2、结合诗歌更好的理解音乐,通过音乐也可以加深对诗歌的掌握,提高学生器乐作品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孔雀东南飞》乐曲,让学生结合诗歌分段欣赏乐曲。

难点:理解乐曲如何表现原诗的内容。

教学模式:

联想式——感情式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学生熟悉的旋律《梁祝》,用《梁祝》的相似点引出《孔雀东南飞》

[利用熟悉旋律作引子,既可以复习以前的知识,又便于对新内容的掌握,让学生可以联系着记忆]

2、引出课题:板书:音乐与诗歌

回顾前三课的内容均为声乐作品,引出为诗歌谱曲的器乐作品——孔雀东南飞。

3、介绍知识点

a、回顾协奏曲的概念

协奏曲:原名为“竞奏曲”指管弦乐队与独奏乐器想协奏的乐曲,它既像其他交响音乐一样拥有管弦乐队的强大力量和丰富色彩,又有独奏乐器的辉煌技巧,深受人们的喜爱。

古筝协奏曲是以古筝为独奏乐器的协奏曲。

b、介绍乐器古筝

古筝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属于弦乐器族,它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开始广泛流传。

古筝构造分为:琴身(由共鸣箱和支架构成)和琴弦系统(包括琴弦、弦轴、前梁、后梁和音柱)两大部分。

c、范奏一段古筝请生分析音色

古筝的音色在低音区低沉浑厚,高音区清越剔透,中音区则珠圆玉润,极为悦耳。

4、回顾《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情节

请学生仔细回顾并叙述《孔》的故事情节

5、逐段欣赏分析

第一段:引子、第一主题、第二主题

在乐队与古筝以慢板速度奏出抒情的引子后,深情、优美的第一主题和流畅、欢跃的第二主题,表现男女主人公原本是一对相亲相爱的夫妻,过着幸福、平静的生活。

[提示学生注意,第一段音乐所描绘的是书上没有详细提到的,但音乐却为何如此详细的描绘]

第二主题

通过突然转调和散板节奏,古筝奏出情绪悲痛的旋律短句预示平和的家庭出现风波。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理解音乐所刻画的场景]

第三主题

这段音乐集中表现出哀伤和愤怨的情绪,带有过渡性质

第四主题

音乐激昂,表现剧烈的矛盾冲突,把音乐引向高潮

[让学生仔细欣赏后讨论,本段音乐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充分发挥联想能力]

第五主题

古筝在乐队支持下,以流动的华彩音型奏出这段感情强烈的歌唱性旋律。接着再现第一段的第一主题,使全曲首尾呼应。乐曲最后结束在寓意深长的泛音上,表达了人们对这对恩爱夫妻的追念和深切的同情。

[学生在了解结局基础上再倾听音乐,更深得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内涵]

二、总结

人的一生所能经历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与音乐之中,我们的人生就会丰富了许多许多,通过这首作品,也告诉我们人间最可贵的就是真情。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3、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4、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媒体设计]

运用多媒体将故事重现。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概念略。举例:《上邪》《战城南》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教学后记

第 二 课 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对话鉴赏略)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对话鉴赏略)

三、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见二)

2、铺陈排比的手法;

3、起兴和尾声

四、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

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

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

逼迫兼兄弟:意义偏“兄”

五、本文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共事二三年:共同生活(一起工作)

可怜体无比:可爱(值得同情)

汝岂得自由:自作主张(没有约束)

本自无教训:教养(失败的经验)

处分适兄意:处理(处罚)

便可作婚姻:结为亲家(结为夫妻)

叶叶相交通:交接(与运输有关的)

六、归纳“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参见有关资料与练习。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精彩语段;

2、课后练习二三题;

3、《知识与能力训练》

孔雀东南飞教案篇5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自”、“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二、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三、教学时数:

2教时(总第 课时)

四、课前预习:

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3、找出诗中含有“相”“自”“见”字的句子,解释这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一教时: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入题:

1、勾勒诗歌发展脉络:《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2、乐府双璧:《木兰辞》《孔雀东南飞》

3、《孔雀东南飞》简介(见课文)

补充:《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二、简述故事情节,分析诗歌结构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

要点:刘兰芝的美德,两情相依的重要情节,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化鸟双飞的愿望。

2、诗歌结构:

层次章节标题情节段落

起兴首 句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兰芝自诉开端

第二部分“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发展(一)

第三部分“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发展(二)

第四部分“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高潮

第五部分最后一节化鸟双飞尾声

三、归纳“相”、“自”、偏义复词的用法

(一)“相”的用法:

(1)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称代“你”“我”“他”“之”等等。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

②及时相遣归(代“我”) ③还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将(代“她”) ⑤嬉戏莫相忘(代“我”)

⑥誓天不相负(代“你”) ⑦不得便相许(代“你”)

⑧登即相许和(代“它”) ⑨蹑履相逢迎(代“他”)

⑩怅然遥相望(代“他”) ⑾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2)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见常日稀 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应 ④叶叶相交通

⑤枝枝相覆盖 ⑥仰头相向鸣

⑦黄泉下相见

(3)名词,命相,相貌。如:

儿已婚薄禄相

(二)偏义复指

①昼夜勤作息 ②勤心养公姥 ③我有亲父兄

④逼迫有弟兄 ⑤其日牛马嘶

(三)“自”的用法

“自”作“”自己解释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诗中的“自”字解释如下:

①我自不驱卿(本) ②本自无教训(本是)

③自可断来信(即) ④葳 自生光(且,还是)

⑤自名秦罗敷(其) ⑥自名为鸳鸯(其)

⑦好自相扶将(亲自) ⑧物物各自异(助词,无义)

(四)归纳部分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例: 古义 今义

汝岂得自由

虽与府吏要

可怜体无比

适得府君书

却与小姑别

千万不复全

好自相扶将

何意出此??

举手长劳劳

奄奄黄昏后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梯度学练》第一课时练习

2、熟读全诗,并背诵规定的片断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分析人物性格与命运,分析诗歌的赋比兴的手法,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形象。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刘兰芝是一个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的女性。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兰芝还是个温顺善良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扬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无怪乎焦母听到后“槌床便大怒”。后来不得不与兰芝暂别,他又郑重声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他还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而最后的辞别母亲与“自挂东南枝”的行为则表现了他的反抗性格。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封建家长的典型。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妻的爱情毫无同情和认识,独断专行。对儿子,她一会儿恶语威胁,一会儿又软硬兼施。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的丑恶本质。

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他对兰芝所说话的态度既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又见利忘义,不顾兄妹亲情。其尖酸刻薄,冷醒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的面孔。

(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具体的描写,从外貌、勤劳、重情、坚强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

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制度渐趋严密,在家庭生活方面,家长制成为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三、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四、分析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具体问题探讨的形式分析)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可参照《艳歌何尝行》: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将五五,罗列行不齐。忽然卒疲病,不能飞相随。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五、细节鉴赏: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

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

不复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相关章节。

2.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孔雀东南飞教案优质5篇相关文章:

火灾安全教案优质5篇

大班科学优质教案5篇

小班区域教案优质5篇

优质音乐教案最新5篇

中班优质课教案5篇

教案写教学反思优质5篇

蛇幼儿绘画教案优质5篇

小班泡泡的教案优质5篇

中华字经教案优质5篇

涂颜色的教案优质5篇

孔雀东南飞教案优质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