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案参考6篇

时间:
Iraqis
分享
下载本文

认真准备好教案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教案的制定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有序进行,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高中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孔乙己》教案参考6篇,供大家参考。

《孔乙己》教案参考6篇

《孔乙己》教案篇1

一、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小说所描写的环境,理清情节结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认识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

二、 重点和难点:

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了解小说的基本特征及要素。

说明:

为了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本文的教学侧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小说的基本特征,认识小说的要素。

为了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过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可有意识地按照熟悉内容→理清情节→了解环境→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旨的过程来分步进行。

由于时代的差别,加上关于科举制度的知识学生比较缺乏,可能会增加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教师应对这方面内容作适当补充说明。

又由于这篇小说是以几个生活片断组材的,情节的连贯性不强,教学时,可以以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解决情节结构问题。

要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出有关规律性的知识,不可硬灌。

三、突破口

为什么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孔乙己,而不是“我”?

说明:

选定这一突破口,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思维的活动,促使他们进一步钻研课文关注人物形象问题。因为这一突破口涉及两个人物,提示学生通过作比较的方法从人物的作用,与中心的关系等方面作思辨。了解小伙计的作用,也就解决了情节结构问题;了解了孔乙己的作用,可以学会确定主要人物的方法,同时有助于对主题的理解。

四、 基本教学流程:

(一) 指导学生阅读理解单元教学要求。

1、 学生默读单元教学要求,并作圈画、批注。

2、 交流圈画批注的`内容,教师作归纳、补充。

说明:

这一过程是为了使学生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指导学习的方向,把握学习重点,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采用默读的方法完成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去体味这一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二) 初读课文,熟悉主要内容。

1、 默读课文,准备复述提纲,以小伙计的口气叙述孔乙己的遭遇。

2、 抽学生复述,全班补充、修正。

3、 教师作引导,明确:(1)小伙计所见所闻孔乙己的遭遇,就是这篇小说的情节(小说要素之一)。(2)熟悉内容是阅读小说的第一步。

说明: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阅读小说的第一步骤;二是对小说的情节有所感知,为落实有关知识打基础。

提出列提纲的要求,可以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学会运用列提纲的方法来理清小说情节结构,要求复述是对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交流的需要。

(三) 再读课文,了解小说的环境。

1、 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有何特点?

2、 小说中人物所处的时代有何特点?

3、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明确有关环境的知识。

说明:

这一环节是为了落实有关小说环境描写的知识及对其作用的认识。教会学生从课文中了解小说环境特点(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的方法。

具体操作时,可启发学生默读有关段落,从小说的内容中寻找依据。特别是从不明显的,容易疏忽的内容中了解小说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的特点。教学中不能就事论事,要把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关系联系起来。

要顾及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必须在大量的学生活动之后,再归纳规律性的知识、传授方法。

(四) 提出突破口

1、 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描写孔乙己的几个画面,为每个画面编个小标题。

2、 集体讨论。

(1) 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会遭此不幸?

(2) “我”、孔乙己各与小说的主题有何关系?

3、 教师引导、补充、小结。

说明:

经过前两步教学流程,学生已对小说的情节、环境的特点有所了解,这一环节是进一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并通过比较,了解人物的不同作用,学会确认小说主要人物的方法。

分三步完成:第一步,再次细读课文,加深对主要情节理解。第二步,通过讨论认识人物形式及其作用。在比较中认定主要人物。第三步,得出结论,归纳方法。

整个过程始终贯穿学生的活动,讨论要充分,结论才容易被接受。

(五) 归纳、巩固。

1、 由学生自己归纳学习这篇文章后的收获。

2、 交流后,老师小结。

说明:

这一环节主要是起复习巩固作用。让学生自己回顾学习的过程,总结收获,培养善于疏理及时小结的好习惯。为了弥补缺漏,强调方法,教师有必要作最后的小结。

《孔乙己》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 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3.比较阅读法 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对照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孔乙己画像“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2、为什么酒店取名“咸亨”呢?

“咸亨”一词,最早见于《易经》。 《易经》中有“品物咸亨”之句。据《尔雅 释诂》:“咸,皆也”。“亨”是通达顺利的意思。 “咸亨”合在一起,就是一切通达顺利。

在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绍兴的咸亨酒店又重新开张了。

3、关于“孔乙己”原型的几种说法:

(1)《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据鲁迅先生说,实有其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们都叫他“孟夫子”,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所描写的差不多。

(摘自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

(2)他本姓孟,大家叫他孟夫子,他的本名因此失传。------他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以至穷得几乎讨饭。他替人家抄书,可是喜欢喝酒,有时连书籍纸笔都卖掉了,穷极时混进书房里去偷东西,被人抓住,硬说是“窃”书不能算偷------他常到咸亨酒店喝酒,可能住在近地,却也始终没人知道,后来他用蒲包垫着坐在地上,两手撑了走路,也还来吃过酒,末了便不见了。

(摘自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

(3)作者的本家,名叫“四七”。此人喜欢喝酒,抽鸦片,但能写得一手好字。经常穿着破旧肮脏的竹布长衫,头上歪戴瓜皮帽,到处游荡。他好骂人。却经常被人打。 -------(摘自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

(4)相传当时绍兴城内有一个名叫“亦然先生”的,此人生活贫苦,为谋生计只得以卖烧饼油条度日,但不肯脱下长衫,又不愿大声叫卖。小贩们吆喝一声,他跟在后面低低叫一声“亦然”,令人啼笑皆非。孩子们常围着哄笑,异口同声叫他“亦然先生”。从此亦然先生也就此扬名绍兴了。 “亦然先生”卖完大饼,就缓缓踱到咸亨酒店,掏出几枚铜钱,要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慢慢边喝边嚼着茴香豆。孩子们见了纷纷赶来讨豆吃,他就每人一颗地分给孩子们,直到碟中的茴香豆所剩无几,就用手盖住碟子,嘴里还念念有词:“多乎哉?不多也------”。

(摘自黄道富《咸亨酒店与孔乙己》)

三、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颓唐(tub) 附和(he) 分辩(bean) 不屑置辩(die)

咸亨酒店(hang) 砚(yam) 荤菜(hen) 羼水(chan)

拭(shy) 蘸(zhan) 惋惜(win) 阔绰(chou)

舀水(you) 涨红(hang) 绽出(zhan) 哄笑(hang)

间或(jean) 着了慌(zhao) 打折(she) 门槛(ken)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①、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②、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③、分辩:辩白,辩解。 ④、格局:布置的格式。⑤、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⑥、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语助词,常用来形容丰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

⑦、大抵:大概。

⑧、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不因穷困而丧失其道德意志。固,固守,安守。

⑨、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⑩、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人)

四、速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开头3段)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做为孔乙己出场的背景。

发展:4—9段)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表现孔乙己是大伙的笑料。

高潮和结局:(l0-13段)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被打折腿后的遭遇。

五、小结

课文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悲剧形象,深刻揭露了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六、作业

1.熟读课文。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启蒙主义抱负。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二、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2、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三、精彩研读

1、对次要人物的描写与分析

(1) 掌拒:“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四次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经营者,为赚取利润不择手段。自私冷漠贪婪

(2)短衣帮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两次出现“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快乐的空气。” “谁晓得,许是死了。”

靠出卖劳力维持生计。没文化、愚昧、麻木、缺乏同情心

(3)小伙计

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年幼单纯,不谙世事,受大人影响,为生计也变得冷漠无同情心

(4)丁举人

“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在打折了腿。”

爬上去的“读书人”有权、有势、有钱。凶狠、残忍、仗势欺人

2、文章通过对鲁镇酒店和次要人物的描写,你觉得孔乙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

孔乙己生活在一个 充满黑暗、腐朽、麻木、冷漠、虚伪、势力的封建社会环境中。

3、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思想原因:思想僵化,因循守旧,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社会原因:是吃人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

四、研读探讨,理解文意

1.学生阅读课文的前三语段,也即“序幕”部分,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学生通读课文第4~12语段,也即小说的主体部分。合作探究: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了。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孔乙己到酒店不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可能另有所求:

①他只有站在“短衣帮”这个社会群体中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他要在这里寻求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可,以抚慰他那因没考中秀才而产生的悲哀;

②“不拖欠酒钱”是为了表现他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里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

③“教小伙计认字”是要求得到人们对他学识的认可;

④孔乙己在别的酒店那里承受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只有在孩子们中间才能寻求到一点温暖;

⑤他每次用辩解来掩饰自己的劣迹,同时也是为了想寻求一个读书人的自尊。

五、写法点拨

1、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由这些描写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正面描写:孔乙己的外貌、绰号的来历、面对众人嘲弄时的语言、神态、动作等。

侧面描写:孔乙己的身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

由这些描写看出孔乙己是一个麻木不仁又至死不悟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冷酷社会的牺牲品。

2、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要在短短的篇幅中交代孔乙己的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以一个小伙计“我”的角度审视观察周围世界,既方便叙述,减少叙述文字,又显得客观、真实、可信。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有利于表达一种悲喜交融的气氛。另外,小伙计涉世未深,还不像掌柜的那样冷酷,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3、讨论:“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一方面深刻说明孔乙己可有可无、可笑可怜、无足轻重的地位,显示他的寂寞与悲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的冷漠、麻木,对他人漠不关心、毫不同情。

4、讨论:小说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小说结尾意味深长。孔乙己既然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谁也不能确切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只能说“大约”。

孔乙己是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酒的,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终没见孔乙己来,看来孔乙己并非“许是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结尾处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无疑也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控诉和鞭挞的力量。

5.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析后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七、小结

小说通过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时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孔乙己》教案篇3

一、教学设计思路

?孔乙己》被李长之先生列为鲁迅小说“完整的艺术的”八篇小说之首,刘再复称它是“精细的象牙雕刻……雕刻出一个世界”。两千多字的篇幅,浓缩了深广的现实内容,几乎小说中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引申开去。这样的一篇课文,希望仅用三课时就分析得透彻,是有难度的。既要整体上把握全文,又不遗漏教学要点,那就得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并且由一个或几个主题贯穿每一堂课。

第一课时,建议从第⑨节切入,着重扣住“快活”两个字,打通④-⑧节,分析孔乙己的身份,外貌与性格;第二课时则可以抓住全文最后这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作为切点,提问设疑: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这样,在理解⑩-⑿节的基础上,自然地过渡到人物外貌、动作等等的前后变化,从而突破板块式的段落界限,在整体阅读中整体地把握孔乙己的迂腐性格与悲剧命运。第三课时一方面巩固前两课的知识,一方面解决几个看似零散却又关键的问题,包括人物生活的环境,小说叙述的视角,以及读者所持的态度等等。

二、教学要点提示

1、了解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初步学会赏析小说的基本方法。

3、感受作者对文中不幸人物无情的批判和无限的同情。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了解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以讨论的方式,理解孔乙己的复杂性格。

二、教学过程

1、简介写作背景引入。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鲁迅本人曾说过,整一部《呐喊》十四部小说里,他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又是如何遭到社会的“凉薄”,学习本文后,可以有明确的答案。

2、教师朗读课文第⑨节:“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问题一: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

问题二: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

3、听录音①-⑧节,思考以上两个问题。

4、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问题一:感到快活的人包括酒客、掌柜、孩子、“我”。

问题二:

①语言被嘲笑[第④⑥⑧节]

从他的语言特征看,满口“之乎者也”,不分场合地使用难懂的文言词语,甚至对着孩子也引用“多乎哉,不多也”《论语》中的语句,表现了他的迂腐不堪与自命清高。

“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在事实面前,仍徒然地换弄语词,自欺欺人,可见人物的迂腐和爱面子。

②行为被嘲笑[第⑧节]

分茴香豆片段:“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道……直起身来又看一看盘,自己摇头说……”俯仰之间,一个卑微、善良的读书人穷酸之态毕露无遗。

③外貌衣着被嘲笑[第④节前三句]

长衫“又脏又破”,“脏”说明他的好喝懒做,“破”反映他的穷苦困顿。胡子“花白”与上一句“皱纹”共显其老;“乱蓬蓬”与下一句长衫的“破”都示其贫;“夹些伤痕”则暗示了他常常因偷窃而挨打。

④遭遇被嘲笑[第④⑥节]

分角色朗读第⑥节中的对话。

其中“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句,“新”说明刚挨打不久,“又”说明挨打不止一次,即偷窃行为不止一次了。

如果说因偷窃挨打留下的伤痕直接留在孔乙己脸上,那么未中秀才、未进举人的伤痕,一直印在他的心里。然而他心中的伤痕更是人们乐于取笑的:“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5、孔乙己究竟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学生回答,明确:

迂腐[回字的四种写法,满口之乎者也]

爱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穿长衫,偷书却不承认]

善良、天真[教“我”写字和分茴香豆]

守信[从不拖欠酒钱]

6、综观全文,用自己话给孔乙己下一个定义。

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皆可。最后提供一些经典的观点作为参考: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李欧梵[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吃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鲁迅研究专家]——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孔乙己生死问题的假设和探究,进一步把握其悲剧性格。

2、由孔乙己的命运出发,分析造成他悲剧性的社会根源。

二、教学过程

1、由朗读引入。

打开课本,至91页,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问: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

速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证据。

2、四人小组讨论。

结论:孔乙己一定已经死了。

3、陈列理由。

①前后两次外貌描写的对比变化[第④⑾节]

首次出场末次出场

身材高大盘着两腿,下垫蒲包

青白脸色脸上黑而且瘦

穿一件长衫穿一件破夹袄

分析:从发展的趋势看,孔乙己的处境每况愈下,不久便会死去。

②当时天气状况与孔乙己的穿着[第⑾节第一句]

分析:“……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而孔乙己只穿一件破夹袄,看来难以捱过这个冬天。

③孔乙己三次“辩”的不同[第④⑥⑾节]

一辩二辩三辩

第④节第⑥节第⑾节

睁大眼睛说,不屑置辩颓唐,不十分分辨

争辩好象恳求

分析:孔乙己的言谈行为都旨在维护一个读书人的体面,尽管事实上早已受尽侮辱嘲弄,斯文扫地,却从不肯放下面子,丢弃自尊;所以明知别人是逗乐取笑,也全力与之争辩,或摆出超然的姿态,来表明自己比短衣帮高出一筹。可最后一次他竟然“不十分分辨”,甚至有恳求的眼色,平日的生命力已消失殆尽了,距死期也不远了。

④“排”与“摸”

“排”是指一个接一个按着次序摆。这里形象地写出了他摆阔、炫耀的心态㈠。而“摸”

出四文大钱,反映了他境遇的窘迫,已近末路。

⑤孔乙己“品行比别人都好”,欠酒钱,“不出一月,定然还清”[第⑤节],而十九个钱一直未还,一定已经死了。

⑥孔乙己“好喝懒做”[第⑤节],“好喝”即嗜酒,甚至甘愿忍受众人的嘲笑,仍然经常来酒店喝酒,他不再来喝酒,想来已不在人世了。

4、同桌讨论:种种迹象都证明孔乙己已经死去,那么造成他非自然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直接原因——偷窃挨打,困顿而死

制度因素——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社会因素——民众的麻木、冷漠、缺乏同情

性格因素——好喝懒做、偷窃

原因似乎是多方面的。可是民众的“冷漠麻木”正是他们用传统等级观念来衡量他人(试想丁举人满口之乎者也,只会使人肃然起敬);而孔乙己的好喝懒做也是因为他怀抱旧式知识分子的价值观,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将自己视作国家、社会不可或缺的“君子”,纵然未能通过科举一展才华,但也决不可与芸芸众生为伍。

归根结底,孔乙己死亡的根本因素是旧的的社会制度。

??也有观点认为“排”字反映孔乙己的贫穷,钱来之不易,故付帐时小心清点记数。同样是买酒喝,阿q从城里中兴回来,一走近酒店柜台,就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扔”字活生生地描绘出阿q得意洋洋的炫耀情态。一“扔”一“排”,一暴发一窘迫,符合人物身份。

《孔乙己》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鲁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学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精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对孔乙己人物性格的理解。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已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总进《孔乙己》

二、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1、找出生字新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话。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四、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惟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五、分析孔乙已的性格特征

1、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下语句。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六、布置作业

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小结:课文较长,利用第一节课,把时间主要放给学生,让学生读中悟出主要内容,抓住几个重要句子来抓文章的灵魂。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把握的较好,可是对深层含义把握不透,适合在第二节课时做好引导。

《孔乙己》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认识孔已己的悲剧命运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已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却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么为什么孔乙己这个曾经的读书人成为了人们的笑柄?在人们的笑声中走来,又在人们的笑声中走去?孔乙己个人的命运最终将怎么样?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好,同学们,一个人的命运走向取决于那些因素?

明确:性格特征、社会环境等。

二、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速读11自然段有关描写,结合全文看看孔乙己在身材、语言、脸色等方面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讨论明确:

脸色: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青白)

身材:盘着两腿(高大)

衣着:破夹袄(长衫)

语言:“颓唐”“声音极低”“低声说道”“恳求”(之乎者也高声嚷争辩)

动作:“摸”(排)

遭遇: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被人打断了腿)

老师:这里啊,我们要重点抓住掌柜和孔乙己的对话描写,仔细品读,我想,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我们来赏析这段经典的语言描写:

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

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

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

“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请阅读掌柜的语言,回归到课文中吧。

“孔乙己,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把“还”字删掉,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把“又”字删掉,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实际上的掌柜呢,对小伙计却是“凶巴巴的”。——同平常一样,他有没有一点点关心孔乙己的味道呢?

注意,同学们,此刻孔乙己——被打断了腿。

我们能都得出什么结论呢?

——掌柜唯利是图!冷漠无情!

而孔乙己呢?

——他颓唐,他的恳求,他的低声,他的不十分争辩……都只能证明着他精神世界的极度崩溃,内心的悲惨、无奈和心酸啊!

这些外貌、衣着、语言、动作等等的变化,反映了他遭遇的悲惨和命运的恶化。本来就缺少谋生能力的孔乙己,在双腿打折了后,命运是雪上加霜,必死无疑了。

结论:孔乙已是一个穷困潦倒而又自视清高、死要面子而又被人嘲笑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三、社会环境

孔乙己周围都有哪些人呢?根据他们对待孔乙己的态度,思考他们各有怎样的性格特征?(结合课文内容选你最感兴趣的人物分析)

上层读书人:丁举人——冷酷残忍

下层劳动者:掌柜的——唯利是图冷漠无情

“我”——势力

短衣帮——麻木不仁

孩子们——天真无邪

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请同学们认真研究这几个句子,希望你有新的感悟。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一个多余的人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

——人心更凉,孔乙己的内心更凉啊。也许他对这个社会已经感到透心的凉。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他要到哪里去,没有人知道,人们无需知道,也许连孔乙己自己也不知道。

但是我想啊,在座的每个同学,每一位老师,和正在向你们讲授这篇小说的老师,咱们知道啊!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现在我们可以说“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个“大约”隐含着社会的冷漠,那个社会,没有人去在意他的生与死。这个“的确”表现了孔乙己死亡的必然。

教师:孔乙己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冷漠无情的社会中,孔乙己是一个孤独者,一个多余的人,一个欲进入上层知识分子而不得,进入下层劳动者而不愿的生活在社会夹缝中的人,他的命运只有一个——只能在冷漠的社会中死去。

四、提升认识

给这篇课文的题目,另外加上一个副标题,表达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或对孔乙己的认识,或是对课文的独特思考。

例如:孔乙己—一个人和一个社会

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一个夹缝中的多余人

一个病态麻木社会的读书人

教学反思:

?孔乙己》的教学方法可谓多了,但是能够带领学生走进学生小说之中,走进小说的语言,走进任务的内心,走进作者。我想,这是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的。

本课教学,我立足于小说末段,深入探究“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这个“残酷的”而非“麻木”的问题,立足课文,从人物性格的变化和人物活动环境两个方面,层层推进,得出“孔乙己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冷漠无情的社会中,孔乙己是一个孤独者,一个多余的人,一个欲进入上层知识分子而不得,进入下层劳动者而不愿的生活在社会夹缝中的人,他的命运只有一个——只能在冷漠的社会中死去。”的结论,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思考:

孔乙己——一个人和一个社会、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一个夹缝中的`多余人、一个病态麻木社会的读书人……

课文是一篇小说,我以为,小说的真实远远甚于生活的真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先生借孔乙己的形象深刻地剖析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走进文本,是本节课最大的特点。

《孔乙己》教案篇6

【学习目标】

借助关键字词替换还原比较凸显人物性格,渲染场景氛围揭示小说主题。

抓住独特的“叙事结构”“变换视角”设计主问题,挖掘小说人物丰富性。

巧用作品的矛盾语激疑置换体验人物的悲剧,进而探究作者的独具匠心。

截取视频片段呈现相关画面再现真实场景,设置情景另眼假想人物遭遇。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

理清文中“看/被看”的关系,揭示矛盾的根源。

【教学步骤】

(课前播放《孔乙己》配音视频。)

一、图片导入引人物

(出示咸亨酒店的图片。)

导语:同学们,现在咸亨酒店的大门在我们面前缓缓打开,站在大家面前的是谁?(生答:“孔乙己”,出示今日的咸亨酒店的图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走进他的小说《孔乙己》,听一听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出示课题《孔乙己》。)

二、初读课文说感受

在,我从眼睛中,看到了的一个孔乙己。

(先让学生找出哪些人物,然后分组寻找说感受,从不同的视觉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三、再读课文“看”人物

思考:这样的人,他的的命运最终会如何?请找出具体的句子。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分析: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句子,鲁迅运用了他特有的“非语法性”修辞手法,揭示了孔乙己的命。

探究:请你找出具体的句子佐证:1、孔乙己的确死了。2、大约孔乙己死了。

(一)分析孔乙己“的确”死了。

思考:找出文中证明孔乙己存在价值的句子。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存在价值:孔乙己似乎只是一个“被看者”的角色,是一个多余人。)

(提示:1、生活环境;2、人际关系;3、性格悲剧。)

1、哪里“看”——社会环境:等级森严的鲁镇酒店(咸亨酒店)

①曲尺大柜台:外面是短衣帮,里面是长衫主顾(踱坐喝);只有孔乙己是穿着长衫站着喝酒。(暗示悲剧:读书人的身份与科举落第的对比。)

②多次被打:使得身心羞辱并丧失生活能力。

2、被谁“看”——人际关系:被人“哄笑”与“念叨”

四次哄笑,描写的实际上是众人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他们很开心。众人的冷酷、麻木、对弱者的践踏由此可见一斑。

(讲述第一次与第四次哄笑时,播放电影视频,让学生真实感受孔乙己“排”“摸”的不同镜头。随文分析这是一些怎样的人?)

①短衣帮:在封建社会中,处于备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同样可悲可怜。

②小伙计:一个孱弱、饱受歧视却又参与歧视的孩子。

③掌柜:挖苦并反复念叨孔乙己还欠他十九个铜钱。

④众人:围观。

孔乙己是一个当时社会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些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笼上了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3、孔怎“看”——性格悲剧:精神与现实的落差(固守读书的人的“身份”丧失生存的能力)

正面写孔乙己的外貌及绰号的来历;孔乙己面对众人嘲弄时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等描写。

分析:“窃”与“偷”;满口的文言词汇;对待钱的动作。

4、作者“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贫困潦倒却又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善良而又无能,可怜而又可气,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冷酷社会的牺牲品。

(二)分析孔乙己“大约”死了

(提示:“大约”可以从时间推移的角度入手分析,因为没有亲见。)

侧面了解孔乙己:好吃懒做不肯自食其力;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腿丧失劳动力。推断“许是死了”。

长久不见孔乙己:抓住时间词(自此以后——年关——中秋——第二年的端午——中秋——年关),推断孔乙己“大约”死了,可见其悲剧。

四、今眼再看“孔乙己”

1、写作背景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自己最满意的一篇小说,鲁迅先生后来亲自将它译成日文。《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科举制度虽已废除,但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生活。

2、现实意义

孔乙己不只局限于中国封建社会。今天,从东方到西方,多少人是根据自己的思想、理想、幻想或价值观而生活,而他们自己又不了解或醒悟他是生活在梦幻中,他生活着的社会根本不能容纳像他那样的人。这样,我们更能感受小说的意义的丰富,而且具有很普遍的世界性意义。

3、小说主题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麻木。

引出小说的概念: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

五、另眼假想“孔乙己”

请发挥你的想象,另眼假想“孔乙己”,请任选一题完成。300~500字。

假如孔乙己考中了进士……

假如孔乙己没有偷丁举人家的东西……

假如孔乙己自己脱掉了长衫……

假如孔乙己打折的腿好了……

《孔乙己》教案参考6篇相关文章:

美术我教案反思参考6篇

春天的歌教案参考6篇

小班水的教案参考6篇

音乐小学三年级教案参考6篇

教学教案与反思参考6篇

比大小小班教案参考6篇

幼儿园健康教案参考6篇

彩色的雨教案参考6篇

识字人教案参考6篇

科二教学教案参考6篇

《孔乙己》教案参考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7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