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知识传授,还在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优秀的教案应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下面是高中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池上备课教案推荐6篇,感谢您的参阅。

池上备课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年、左、右”3个字,认识“石”字旁。正确流利地读课文,美读课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初步了解边读边勾画的阅读方法。
3、在学习中体会到要保护大自然,认识到小熊一家的行为是一种美德。
教学时间 3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动物头饰、麦克风。
学生:收集环境保护的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情境。
师:小朋友们,老师带你们去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好不好(播放课件)?你们看,这就是大森林,这里有高高的松树、绿茸茸的小草,还有喳喳叫的小鸟、蹦蹦跳跳的小鹿,他们都生活在这里。今天,老师事先和小熊家打好了招呼,说要领着小朋友去他家做客呢,你们想认识他们吗?请你们打开语文书,自由地读第20课;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同时标好自然段。
[通过课件中的图画、音乐、教师有感染力的话外音,把学生带入情境,拉近了与大自然、动物的距离,开始了与小熊一家的交流。让学生圈点,主要引导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二、读课文,识生字。
1、再次自读课文,识字。猜猜生字小淘气的读音,也可以问老师和同学。如果还有不会的,就先放放。
2、听读课文,识字。
(1)指名分段读课文。播放课件,其中生字用另一种颜色标出,要求读通顺。
(2)齐读生字。
3、出现全部生字(带拼音)。师:同学们,现在先把你认识的字读一读,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男女生分行读。)
4、小组合作读课文,读中巩固识字。
5、识记生字。再次出现全部生字(无拼音),请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师:哪些字你以前就认识了?怎么认识的?哪个字你有好办法记住它?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通过多读、听别人读等方法,与生字常见面。全部生字的识记体现梯度。最后一问增强学生课外识字、自主识字的意识。]
三、读后悟、读后思。
1、师:我们要去小熊家做客了,没看到小熊之前,你知道了什么呢?
2、师:要是到了小熊家,你想问它什么问题呢?在课文里,你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课堂是学生的,就该让他们把所思、所想、所知的说出来。创设情境,可使学生自然地抒发。]
四、学习1~2自然段。
1、了解山洞的特点。
(1)读第一自然段。
(2)说说住在山洞里是什么感觉?
2、观察图,感受小熊高兴的心情,小熊好像在说什么?
[了解山洞特点,体会到小熊对木房子的向往,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五、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收获真不少,认识了生字,还结识了小熊一家,下节课我们就去小熊家做客。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一路坐着火车终于来到小熊家了,他们家住在大森林里。你们看,小熊和熊爸爸在门口欢迎我们呢(播放课件)我们一起走进山洞看一看,哟,这里还有一些汉字呢,原来小熊也爱学习呀,我们来读读字,和它比一比。
[把学生从课前的状态迅速带入情境中,将入境和复习生字结合起来。]
二、说图意,读课文3~6自然段,感悟自然美与行为美。
1、师过渡:大家看小熊家的墙上还有四幅照片呢。(播放课件,显示文中四个季节的图片。)
2、说图意,感受森林景色的美丽。学生喜欢哪一幅就说哪一幅。
3、说完图意,读图画对应的自然段,教师相应点拔、指导:读出景色之美,“舍不得”三个字轻轻的读,读出爱惜之情。采用灵活的形式读课文,如指名读、小组读、打擂台读、愿意读的站起来读,男女生比赛读。
4、指名配乐连读3~6自然段。
[此环节是从讲图意、感受美到通过美读来抒发情感,学生融入其中,把对自然美的感受、对小熊行为美的认同与赞扬都包含在美读中]
三、学习7~8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七、八自然段,教师重点指导长句子的朗读。
2、读完“一束束美丽的鲜花”后,练习课后“说一说”。
3、想像、说话练习,小动物在献花时会说些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戴头饰表演。
四、口语交际:记者采访小熊一家。
小组合作模拟练习,指名表演。
[用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进行口语训练,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和素材。]
五、汇报收集的资料,并询问学生从哪里知道的信息。
第三课时
一、读整篇文章。
二、巩固识字。
1、自由读生字。
2、汉字魔方。加个偏旁构成字,再口头组词。
告( )( ) 欠( )( )
吉( )( ) 云( )( )
3、芝麻开花。口头扩词,看谁的芝麻结得多。
年( )( )( ) 满( )( )( )
直( )( )( ) 动( )( )( )
4、用生字组词说话。
5、把生字编成阅读材料,换环境识字。
三、学写生字。
1、了解字义。
(1)给生字组词。(2)指指身边左右各是谁,各有什么东西等。
2、学写“年”。学生独立看书,了解“年”的笔顺;教师范写,强调在田字格内的位置。请学生书空、练写。
3、学写“左”、“右”两个字。让学生观察字形,教师问: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练写。
[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结果会掌握得更好,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作业
1、画一画你心目中的大森林,在上面写上你想说的话。
2、实践活动:“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为社区和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做点事。
池上备课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16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感悟科学家华罗庚对祖国的赤子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会认16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按笔顺规则书写8个字。
2.感悟科学家华罗庚对祖国的赤子之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华罗庚的故事、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导语:今天,我要向小朋友们介绍一位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叫华罗庚。(出示华罗庚肖像。)板书:华罗庚 指导读多音字:华:作姓时读huà 还可以组词为“华山”。另一个读音是什么?
huá 中华、华丽
2.你知道华罗庚的故事吗?
先请搜集了华罗庚资料的同学讲一讲,老师补充。
华罗庚是中国现代数学家。1924年初中毕业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刻苦自修数学。1946年,在美国当教授。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还担任过多届中国数学会理事长。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关于华罗庚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7.回到自己的祖国去
二、初读感知。
1.过渡:这篇课文又讲述了华罗庚的什么故事呢?
2.听课文录音,激发学生的兴趣。
3.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课文的生字,借助课后生字表里的拼音读准字音。
三、识字学词。
1.你们把藏在课文中的生字娃娃找出来了吗?你们找到的是哪些字?
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出生字卡片。
辆 (华) 罗 妻 算 夫 妇 旧 码 握 敬 抛 贫 献 价 值 归
2.同桌互帮互学,识记生字字形,读准生字字音。
3.汇报交流。指名认读,说说识记的方法。
4.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如:指名读,开火车读,打乱顺序认读。
5.给生字口头组词,进一步巩固认读。
6.本课的词语库中有哪些好词?
解放 惊异 坚定 敬佩 贫穷 落后
认读词语,说说反义词:惊异——(平静) 坚定——(动摇)
贫穷——(富裕) 落后——(先进)
四、再读课文,读通课文。
1.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大家都已经认识了,把它们放到课文的句子中,小朋友们都会读了吗?请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引导合作读书,同桌互相听一听,评一评。
3.开火车朗读各段,引导学生评价,注意正音,朗读有困难的地方,集体帮助。
4.互相交流:你觉得华罗庚是个什么样的人?
五、作业设计。
1.认读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把握课文。
1.这篇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有11个自然段。)
2.课文主要写了发生在哪几个地点的事?请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来。
3.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客厅 码头
4.课文主要写了华罗庚在这两个地点说的话,第一部分是课文的1至5自然段,第二部分是课文的6至11自然段。今天我们的学习主要围绕这两个部分进行。
二、学习第1至5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至5自然段,将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2.指名朗读,指出“冲”是多音字,在这里读chòng,是“向着、对着”的意思。
3.学生质疑,老师介绍背景,体会华罗庚得知祖国解放的消息时万分激动的心情。
(1)“中国解放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华罗庚在美国的生活过得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他开着小汽车,日子过得很富裕,很舒适。)
华罗庚为什么要“回自己的祖国去”?
4.你觉得哪些地方最能表现华罗庚激动的心情?
出示文字投影:“华罗庚下了车,疾步走进客厅,冲着他的妻子喊”
这些加点的词都表现了华罗庚知道祖国解放的消息非常激动的心情。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评价是否体现了华罗庚的心情。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部分,读出华罗庚喜悦激动的心情。
三、学习第6至11自然段。
1.过渡:华罗庚准备回国时,遇到了什么样的劝阻?他是怎样回答的呢?
2.出示课文插图,指名朗读课文6至11自然段。
3.出示文字投影,重点理解句子:
“不,把学识献给自己的祖国,才有价值。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尽力!”
读了华罗庚说的这句话,你有什么想法?
(华罗庚是个非常热爱自己祖国的科学家,就像儿子热爱自己的母亲一样。他不嫌弃祖国的贫穷落后,立志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把祖国的进步发展放在第一位。)
4.齐读华罗庚说的这句话,体会华罗庚要回去报效祖国的决心。
四、总结课文。
1.朗读全文。
2.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华罗庚是个什么样的人?
(华罗庚是个不贪图享受,热爱祖国,一心报效祖国的科学家。)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开火车认读本课生字、词语。
二、指导写字。
1.认读识记本课要写的8个字。
座 喊 夫 妇 旧 如 贫 落
(1)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2)学生分小组想办法。
(3)汇报交流识记方法。祖:示字旁加“且”字就是“祖国”的“祖”。
座:“坐”字加上广字头就是“座位”的“座”。
喊:“减”字的两点水换成口字旁就是“叫喊”的“喊”。
猜谜:一人顶破天(夫) 一天(旧) 分贝壳(贫)
2.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间架结构。
(2)重点指导:
座:广字头要写得稍大一点,要盖住下面的“坐”字。
喊:“口”字旁应该写小一点。右边是“咸”,不要写成“成”。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良的写字姿势。
4.优秀的作业欣赏和点评。
三、练习巩固。
1.听写8个字。
2.辨字组词。
坐( ) 喊( ) 夫( ) 贫( )
座( ) 减( ) 天( ) 贪( )
板书设计:
客厅 回自己的祖国去
(华罗庚)
热爱祖国
码头 为祖国尽力
池上备课教案篇3
教学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赛马》,感受乐曲热烈欢腾的气氛,初步区分乐曲的三段体结构。
2、引导幼儿运用节奏、动作表现音乐的情绪。
3、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活动准备:
1、欣赏素材:二胡独奏曲《赛马》、教师:身着蒙古族服装
2、场景布置:图片若干(草原、蒙古包、跳舞、赛马等)
3、教学录像:蒙古大草原赛马以及载歌载舞场景
4、筷子:每人两份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了解蒙古族的特点。
1、教师(身着蒙古族服装)带领幼儿随音乐以骑马律动进课室。
(1)小朋友,你们好!我来自蒙古。
(2)你们去过蒙古吗?蒙古的风景可美了,今天让我来当导游,带你们去蒙古美丽的大草原看一看吧。
过渡语:美丽的大草原到了,我们一起来参观吧!
2、自由欣赏图片,教师作适当引导。(放音乐)
(1)蒙古人民住在哪里?(大草原)
(2)刚才你们在草原上看到了什么?
(3)你们看得真仔细。他们最喜欢做什么活动呢?(跳舞、骑马)
师:说得非常好,蒙古人生活在美丽的大草原上,他们最喜欢的活动就是赛马和跳舞。
过渡语:今天老师从草原上带来一首好听的乐曲,我们一起来听听吧!听完后请把你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二、欣赏乐曲《赛马》,感受乐曲的.旋律与三段体结构。
1、完整欣赏乐曲。
(1)提问:听了乐曲你们心情怎样?你们想做什么?(让幼儿说出不同的感受)
(2)师:小朋友说得非常好,今天草原上正在举行一场热闹的比赛,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比赛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观看录像,理解乐曲的相关内容。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骑马比赛)除了赛马,人们还在干什么?(跳舞)
(2)小结:对了,“赛马”是蒙古族的一个重大节日活动。它主要表现了蒙古人参加赛马比赛活动时人们很开心地唱歌跳舞欢庆、比赛快要结束了,赛马手骑马快速冲向终点的一个热闹激烈场面。
3、完整欣赏乐曲。
师:下面,我们再来听听这首乐曲。小朋友要仔细听,哪段音乐是赛马?哪段音乐是跳舞?
哪段音乐是骑马冲向终点?
4、分段欣赏:
(1)提问:谁来告诉我,哪段音乐是赛马?你为什么认为前面第一段音乐是赛马?
师:对了,前面第一段音乐的节奏很快,它表现了赛马手骑着马你追我赶,很欢快很激烈的场面。我们来听听,这段音乐是不是这样?(听第一段,教师作骑马状)
(2)提问:哪一段音乐是表现跳舞呢?中间这段跳舞音乐的节奏跟刚才第一段比,变得怎么样?(慢)中间这段音乐是人们在很开心在跳舞庆祝,所以这段音乐欢快而优美。我们一起来听听,这段音乐是不是欢快优美的。(听第二段,教师作跳舞状)
(3)提问:那最后一段音乐他们干什么呀?(骑马冲向终点)赛马手要骑马跑向终点,马儿你追我赶,跑得越来越怎么样?那这一段是音乐的节奏和速度呢?(越来越快)我们来听听这段音乐是不是这样?(第三段教师作骑马状)
(4)谁能给这首乐曲取名字?
小结:刚才我们欣赏的这首乐曲,名字就叫《赛马》。这首乐曲,它是用我们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二胡来演奏。
池上备课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在作品当中所倾注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
2、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
3、领悟作品语言,感受鲁迅先生独特的语言魅力。
学习重点:
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品的内蕴
学习难点:
领悟学习作品独特的语??
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研讨、总结
辅助用具:幻灯片
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看一幅图片,(出示幻灯片)。照片上的人物大家认识吗?(鲁迅),此学期我们已学过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相信同学们对鲁迅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哪位学生能帮着大家回顾一下鲁迅呢?
几个学生分别从不同方面对鲁迅作了介绍,我们今天就来再次领略一下鲁迅的博大的胸襟与坚强的斗志。打开课本,翻到第六课。(板书:雪鲁迅)
二、学习文章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字词,查字典词典解决。(出示幻灯片上的生字词)(博识、处子、粘结、粘连、消释、褪尽、凛冽、旋风、旋转、脂粉奁)
下面找一位学生来朗读一下这些字词。
2、把握文章结构
听录音朗读,看看作者共写了几个地方的雪,段落层次应怎样划分。
(板书:江南的雪朔方的雪)
3、理解文章主旨
作者在《雪》这篇文章当中写了江南雪与朔方的雪,那么作者是怎样对它们进行各自的描绘的呢?又是怎样地把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下面我们就具体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运用圈点勾划及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每个小组任选一至两题。(出示幻灯片)
(1)诗中所表现的江南雪与朔方雪的美,有怎样不同的特色?
(2)江南雪的“美艳”具体表现在哪里?作者从哪些角度表现朔方雪的形态和气势?
(3)关于江南雪和朔方的雪,作者是怎样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的?
(4)写江南雪和朔方的雪与表现作者思想倾向有什么关系?
小组内分析讨论,而后派代表进行发言。
(1)(2)之后:你们能不能把描写江南雪与朔方雪的有关句子朗读一下?
(3)之后:“塑雪罗汉”在作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谁来有感情地朗读有关描写雪罗汉的段落呢?
(4)之后:齐读最后两段。
4、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对江南雪与朔方雪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江南的雪是温润的美,但不长久,相比而言,作者称赞的是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我们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既欣赏到了优美的江南雪景和壮美的朔方飞雪,又从中感受到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因此,这篇散文诗不仅是一支不同凡响的雪之绝唱,更是一曲响彻云霄的人的精神的赞歌!((板书:博大的胸襟坚强的斗志)
三、品味语言,感悟鲁迅的文章风格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的语言确有他的独到之处,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下面的几个问题,感受鲁迅语言的魅力。(出示幻灯片)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4)第四自然段中的“但是”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讨论之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教师小结:所有的文字都是为文章的主旨服务的,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过程当中,也应学习鲁迅的这种严谨的文风,注意语言的运用。
四、拓展延伸
以前我们也学过不少关于雪的诗歌,请大家回忆一下,说出几句有关“雪”的诗句。
五、课外练笔
学习了鲁迅的《雪》,我想同学们一定对雪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吧。课余请以“雪”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六、板书设计:
雪(鲁迅)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优美怀念、向往衬托朔方的雪独立不羁、壮美赞美、追求(博大的胸襟、坚强的斗志)
池上备课教案篇5
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准备:
有关课文内容的挂图。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4.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简介诗人及背景)
5.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合作交流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读感悟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
四、拓展延伸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板书设计:
?渔歌子》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池上备课教案篇6
活动目标
(一)提高安全意识,学习溺水安全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二)初步了解溺水安全的有关内容,要求每一个幼儿都要提高安全意识。
(三)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溺水安全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安全原则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四)培养幼儿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活动准备
事先了解有关溺水安全的有关内容、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师: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什么季节我们可以穿短袖、短裤了?
提问:天气渐渐变得很热了,你们热了怎么办?可是有些小朋友因为热就悄悄去河里、池塘里洗澡,你们想知道他们去洗澡发生了什么事吗?告诉你们,有好几个小孩下河洗澡被淹死了,他们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了。老师很伤心,他们的爸爸妈妈也很伤心。(出示课件)
(二)防溺水师:小朋友们,我们怎样使自己不会发生溺水事故呢?
教师先向幼儿讲几点防溺水的知识要点。
小结:
(1)幼儿周末、节假日、寒暑假严禁到江河、池塘、无盖的水井边等处戏水、游泳。不能独自或结伴到池塘边钓鱼、游泳、玩水。
(2)幼儿在来园、离园的途中千万勿去玩水,下江游泳。
(3)我们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很多小朋友都不会游泳,如果发现有幼儿不慎掉进江河、水库、池塘、水井里等,我们不能擅自下水营救,应大声呼唤成年人前来相助或拨打"110"。
(三)说一说说说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防范溺水事故的发生。
(四)小结:
通过这个活动,你懂得了什么?
小结: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幸福快乐掌握在你的手里,希望你们通过这个活动,你们要学会珍惜生命,养成自觉遵守溺水安全原则的好习惯。
池上备课教案推荐6篇相关文章: